荣辱毁誉之间(纵谈俞平伯与红楼梦)/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

荣辱毁誉之间(纵谈俞平伯与红楼梦)/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
作者: 孙玉蓉|责编:卢媛媛|总主编:赵建忠
出版社: 知识产权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荣辱毁誉之间(纵谈俞平伯与红楼梦)/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
ISBN: 97875130657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文章惊宇内 道德著春秋 ——记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散文家、红 学家、古典诗词曲研究专家。他生于1900年1月8日,农历 己亥年腊月初八,卒于1990年10月15日,农历庚午年八月 廿七日,在坎坷中度过了91个春秋。可以说他是一位有卓 越学术贡献的爱国知识分子,是20世纪的著名文学家。 俞平伯名铭衡,字平伯,小名僧宝,法名福庆,别名 古槐居士。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苏州他曾祖父俞樾的老 宅曲园乐知堂,并在曾祖父身边度过了童年。曾祖父俞樾 是清代著名学者,父亲俞陛云是晚清探花、词人、文学 家。俞平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 科国文门,在黄侃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读周邦彦的《清 真词》。后在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创作并在《新青 年》杂志上发表新诗和白话文。1918年年底,他与傅斯 年、罗家伦等同学一起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 刊,成为该社的主要成员,并成为《新潮》杂志的主要撰 稿人。1919年,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这让 他一生引为光荣和自豪。争取民主、追求科学,成为他终 生的奋斗目标。 作为诗人,他于1917年已经开始写作旧体诗,次年 春,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尝试作新诗,成为新诗坛 上一位最年轻的拓荒者。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诗发 表在《新青年》月刊上。1922年3月,他的第一部新诗集 《冬夜》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成为新诗坛上继胡适的 《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第三部新诗集。不 久,他又结集出版了《西还》和《忆》两部新诗集,还与 朱自清、周作人等八人结集出版了新诗合集《雪朝》。这 些作品在新诗坛上都曾产生过影响。当时,周作人、康白 情等都认为俞平伯是具有“诗的天分的人”,所以,俞平 伯终生与诗结缘,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但是,他们也从 俞平伯的新诗中看出了他旧诗词功力的深厚。康白情说他 的新诗旖旎缠绵,得力于词;朱自清说他能融旧诗的音节 人白话,又能利用旧诗里的情境表现新意;但是,胡适认 为有旧诗词的鬼影在新诗里,新诗的解放就不彻底。20世 纪20年代末,由于在大学讲授古典诗词的需要,他不再写 作新诗了。从那时到辞世,六十余年间他写作的旧体诗和 词就有一千余首。“文革”运动初期,在“牛棚”接受改 造时,中午,他常用三把木椅拼起来,躺在窗下午休,靠 冬日的阳光取暖。就在这种状况下,他还写下了纪实小 诗:“未辨饔飧(音yong sun,指早餐和晚餐——笔者 注)一饱同,黄绵袄子(指冬日——笔者注)暖烘烘,并 三椅卧南窗下,偶得朦胧半忽功。”他的豁达、乐观、随 遇而安,都从这首小诗中体现出来。1966年前,他将自己 的旧体诗手稿编成《古槐书屋诗》八卷,未及出版,便被 抄家焚毁。三十余年诗情诗思的结晶,眼瞅着化为灰烬, 让人怎么能不心痛呢!从此,他再不想出诗集了,虽然诗 仍照旧写,但是,不再保存了。1980年,香港书谱出版社 为他影印出版了《古槐书屋词》二卷本,仅收词七十三 首。随后,笔者协助他搜集旧作,编辑出版了《俞平伯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