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作者: 度阴山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0.90
折扣购买: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ISBN: 9787550230002

作者简介

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阳明事功与“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间的因果关系,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积薄发,著成这部**从“知行合一”角度阐释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内容简介

何谓第一等事 对于大明帝国第八任皇帝朱见深(明宪宗)来说 ,1472年绝对不是个好年头。鞑靼(明朝时由也速迭 儿开始,最终由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从年初到年 末持续不断地攻击帝国北疆;大运河因为干旱而枯竭 ,南方运往北京的粮食只能走遥远而艰险的海路;四 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政府军接二连三地 惨败;苏州发生洪灾,两万余人被冲进大海成了鱼虾 的美食。朱见深和他的政府焦头烂额。 但对于浙江余姚王华家来说,1472年是个非常好 的年头。因为就在本年九月三十,王华的老婆生下了 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多年以后的王阳明。 王阳明早慧,四岁之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 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和大多数孩子一样, 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 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 。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 钻研的心。七八岁时,他迷上了中国象棋,很快就把 自己沉浸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去了。 那个时候,他不是在和别人玩象棋,就是在去和 别人玩象棋的路上。吃饭时,他身边摆着棋谱,睡觉 时,他枕边摆着棋谱,即使洗澡时,他的木桶旁边也 摆着棋谱。最疯狂时,他废寝忘食,几乎忘了自己还 有很多儒家经典要读。 他的父亲王华实在看不下去了,训斥他:“你整 天鼓捣这种‘小技’,是违背圣人的教诲。” 王阳明一本正经地说:“我正是在遵循圣人的教 诲啊。” 王华冷笑:“你老子我是秀才,圣人说过的每句 话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圣人让人 鼓捣象棋的话?” 王阳明摇头晃脑地说:“您说象棋是‘小技’, 但孑L夫子说过,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 处(“虽小技,必有可观者焉”)。这不是告诉人们 ,可以钻研象棋这种小技吗?” 王华被气得胡子抖了两下,说:“你断章取义的 功夫还真不错,孔夫子这句话下面还有句话,你可记 得?” 王阳明当然记得,但他摇头。 王华冷笑:“真是学艺不精。孔夫子下面的话是 :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有影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 小技艺(“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王阳明假装恍然大悟:“孔夫子是个性情活泼的 人,他肯定支持人钻研小技。后面那句话大概是后人 加上去的,应该不是孔子的话。” 王华的胡子又抖了起来。 王阳明的母亲没有闲工夫和他斗嘴皮子,索性趁 他睡觉时把他的象棋扔到了水里。小王阳明悲痛不已 ,还做了首诗来描述象棋的“凄惨”命运:“象棋在 于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帅 溺水同时休;车马千里随波去,相士和川逐浪流;炮 响声音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 这并未摧折王阳明喜欢钻研的心,他很快就把象 棋的事忘到脑后,又一头钻到了道教的养生术里。 父亲王华再次吹胡子瞪眼,母亲严肃地站在了王 阳明面前。王阳明只好乖乖地将关于养生术的书籍束 之高阁,但只要父母不注意,他就会像做贼一样偷偷 地阅读。好在他很快就从养生术中走了出来,又开始 舞枪弄棒。 王华看着这个孩子,唉声叹气。唯一支持王阳明 “为所欲为”的只有他的爷爷王天叙。这是位和蔼的 老人,饱读诗书思想开放,允许年轻人按自己的想法 去行事。正是在王天叙的保护下,王阳明才充实了自 己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阳明的心越来越野,越来越 让当时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阳明的父亲高中状 元在北京获取官职。十一岁的王阳明和爷爷王天叙从 浙江余姚前往北京。途经镇江时,王天叙被他在镇江 的诗友挽留,一行人游览金山寺。 游玩进入高潮时,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 诗。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时,王阳明已挥笔而就,这 首诗是这样的:“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王天叙扬扬得意地把孙子的诗传给众人看,这些 诗友们啧啧称奇。但有几人打翻了醋坛子,议论说, 这样的诗歌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所作,必是王天叙代 作,以显示他孙子的超人才华。王天叙显然听到了这 样的议论,为了证明他孙子的确有超人的才华,就让 他们给王阳明命题。 有人就指着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点说:“作 一首如何?” 王阳明毫不谦虚,点头。 有人要拿笔墨纸砚给王阳明,王阳明拒绝说:“ 不必。”还未等那人反应过来,他已脱口而出,“山 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 还见山高月更圆。” 对诗歌稍有欣赏力的人就能发现,这首诗语言虽 然清新平凡,却呈现了一种非凡的艺术观念,它的美 几乎是浑然天成。 即使那些醋坛子也不得不发自肺腑地称赞,这真 是一首好诗。可王阳明却发出一声青涩的冷笑,说道 :“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众人大惊。这些人一致认为,王阳明要么是在玩 清高,要么就是疯了,文章怎么是小事?在大明帝国 ,文章是能获取高官厚禄的头等大事,作为知识分子 ,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 ,那王阳明心中的大事还能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一年后有了答案。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 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 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 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 做出他自认为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正如今天大多数中国 人发家致富的“第一等事”一样,明帝国的知识分子 们当然是以读朱熹理学,通过八股考试,进入仕途为 毕生理想。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 “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 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 读书做圣贤。” 老师目瞪口呆,突然狂笑,然后对着王阳明摇头 :“孩子,你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哈哈。”P9- 11


◆狂销40万册!有史以来关于王阳明及心学*畅销读本。

◆**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

◆修身立志、强大内心、汲取智慧、成就事业*佳读本!

◆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必读本书!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伟人一致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十年心血,厚积薄发!

◆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作者*新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