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管理怪现状
作者简介
王家有,湖南衡阳人,诗人、实战型管理专家。曾在多家大型外资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总监等要职。2006年被评为“东莞十大青年诗人”,2013年6月出版经管著作《与公司同成长》,成为多家大型企业员工培训必修教材。被管理学界称为“第一个冷眼看管理的中国人”。现居广东东莞。此为作者创作的首部反映东莞现实的小说。
内容简介
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年代,企业不需要管理,只 需要高压,强迫式劳动代替了管 理技术,管理就是强迫,强迫就是管理。过去企业没 有管理概念,可以这么说,经营 企业基本靠投机,管理企业基本靠蛮干,赚钱基本靠 榨取血汗。谈管理,是大多数企 业被劳动力市场逼出来的。近年来,更多的老板开始 打量起“管理”这两个字,理论 界风起云涌,先有易中天品三国,后有成君忆的《水 煮三国》,然后又有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甚至连佛家文化都进入了管理理论。中国 企业管理理论从舶来的观念,到 根植于中国文化,经历了激烈的碰撞,尴尬的模仿, 痛苦的嬗变,当然也有些企业甚 至想直接复制欧美企业管理模式,或者说基于东方文 化的相近性,像台湾一样,几乎 照搬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遇到最 大的麻烦也是“水土不服”,在 美国能推行很好,很成功的管理模式,到中国也许就 是块破铜烂铁。今天某些中国企 业在反思中摸着石头前行,似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管 理模式,借鉴于中华古典文化, 既有别于欧美自由化目标管理理论体系,又有别于日 本的军事化管理理论体系。层出 不穷的管理理论就像鸡生蛋一样,几乎每天每时每刻 都在诞生。不要说会用这些理 论,连记下这些理论的名称都是费劲的事,于是乎, 理论永远是理论,实践永远是实 践,人的大脑容量很大,就好比电脑的容量已经扩大 到1000GB,但是一般人用到的只 有10GB。对于理论,大多学过的管理者知道这个理论 ,却不知道如何用,知道而已, 仅此而已,有些意思,看上去很美,诸如此类。 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管理理论不是没有作用,而 是作用极其微小,管理理论总是 高高在上,学时惊讶,过后就平淡,睡一觉就遗忘, 不过三分钟脑力激荡。当一个人 问起“木桶理论”,马上就有人比小朋友回答得还快 :我知道呀,就是木桶的水量取 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于是“木桶理论”就用在木桶 生产上,没有一个傻瓜木匠会做 一个短板木桶吧,所以这就是一条废理论。管理理论 为什么停留在理论,为什么停留 在嘴角,为什么停留在茶余饭后,为什么不能进入管 理实践,解决不了问题的理论还 是理论吗?理论到实践究竟有多远? 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在于,实践是一种行为,理论 是一种思维。要让思维化为行 为,需要自觉地接受,需要有“在场”的实践相对应 ,需要反复磨合,需要形成习 惯。人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人的活动,包括习 惯性行为,其实也是相当机械 的。所以,在企业设定一种管理制度,不是以最聪明 的人为参照,而应以最笨的人为 参照,比如设定打卡制度,不要以不会忘记打卡的人 为标准来设定处罚力度,而应以 大多数人会遗忘为参照。要改变一种类似机械的行为 ,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反复实践, 但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理论转化为实践,毕竟 不同于简单的机器操作。理论常 常成为纸上谈兵,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实 践是一种行为方式,二者转化在 管理实践活动中缺乏正常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不会成 功。 在成功学说的比唱的还动听的年代,中国大地被 成功折磨疯了,很多人对成功 的追求处于疯狂状态,不顾一切,不惜一切地追捧, 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而事实 上,那些天天喊成功,唱成功的人都成功了吗?理论 上说,成功是努力实现的,但事 实上,努力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功,努力是必要 条件,但只是所有条件中的一 个,还有很多社会因素在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反过 来思考,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 清洁工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成功对 社会没有意义。一个理论也可视 之为一个思想火花,一个想法,俗语说,一万个想法 不如一次行动。行动就是实践, 成功不是想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永远是行动的 动物,不是冥想的动物。车是开会的,不是在书上学 会的;游泳是下水呛水学会的, 不是在岸上看会的;歌是唱会的,不是听课听会的。 理论上讲,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 做老板,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成老板,也不是每一 个人都适合做老板。一个职业经 理人帮老板做经理,他把公司做得非常成功,但是当 他自己离开那家公司去创业,从 管理角色到经营角色,这个看似小小的转变,他就适 应不了,很快他的公司因经营不 善关门大吉。人的适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 差,习惯了的工作模式,一旦发 生变化,一下子适应不了,更不要说那些高深的理论 要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转化了。 理论到实践永远有距离也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在管理实践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企业一边高喊 以厂为家,一边又大炒员工鱿 鱼。员工以厂为家会产生最大化的积极性,稳定员工 就是稳定品质,就是稳定产量, 人人都知道,可是就算是企业在墙上挂着“以厂为家 ”,这还是一个无法企及的口 号。企业管理者常常一边喊着只有带不好兵的将军, 没有带不好的兵,一边总是在换 兵;一边念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一边 还是混日子;一边说着工作不只 是为了薪水,一边为薪水提交了辞职书。理论观点说 得多动听,道理也是很直白, 为什么不自觉地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理论与实践的矛 盾在企业天天上演,知道这样不 好,还是不得不为之,知道那样好,还是不了了之。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说明,理论是 美好的,实践是残酷的;理论是丰满的,实践是骨感 的。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问题不是 懂不懂的问题,而是理论普适性忽略了个体特殊性的 问题。 理论总是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设定,无论什么理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到 新的环境,新的时代都会有不适应的一面。比如说精 益化生产,企业把5S视为生产现 场管理的“圣经”。5S也不是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阶段 都适合推行,对于小企业,5S并 不能推动品质和产量,相反常常阻碍生产力。在小企 业,人性的释放所产生的效能远 远大于推行5S产生的效能。小企业对人力的吸引,在 于人性化,自由化,可以随时离 开岗位,请假打声招呼就可以,这种无拘无束的管理 ,常常让理论无所适从,所有的 管理都是空谈,而小企业的运作模式就是这么简单, 就是运作良好。理论有时间的局 限性,也有适应的局限性。要让理论无限地接近实践 ,才能指导实践,这样的理论要 变成“傻瓜式”,像傻瓜相机一样,一按快门,就会 成相,也许只有这样,理论才会 真正与实践零距离。 理论看上去很美,如果不是从实践中来,一切移 植都是“赵括式”的空谈。没有 经过实践考验的理论放在实践中是条死鱼,而且理论 越多,学问越深,越是一条死胡 同。企业做大了,理论家太多了,做工作故作高深, 企业文山会海,常常把自己深度 套牢。理论到实践永远有一条鸿沟,做企业别指望空 降一套高深理论改变它的命运, 高明的企业家要在实践的土壤中培育自己的理论体系 ,只有这样才是战无不胜的。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