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第2版)
作者简介
彼得·威尔逊(Peter H. Wilson),英国知名历史学家,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现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战争史奇切利教授。主要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著作已被译为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等近10种语言,代表作有《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三十年战争史:欧洲的悲剧》(2011年获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欧洲之心:神圣罗马帝国史》等。 殷宏,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博士。对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有所涉猎,译有《塔中书》《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等书。
内容简介
伏尔泰(Voltaire)曾脍炙人口地讽刺神圣罗马帝国说:“它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尽管它曾统治中欧大部分地区长达千年以上,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它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显得非常模糊,以致许多学者都在争论:它是不是一个真真切切存在过的国家[40,60,65]。在德国史学界内部,神圣罗马帝国(又称*一帝国,区别于俾斯麦的第二帝国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过去一直是政治软弱和民族分裂的代名词。近来的学术研究已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这些误解,但这些*新作品的数量和研究领域,令人难以在更广阔的欧洲背景下,就帝国的发展与地位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图景。 本书集中探讨与帝国相关的问题,以期弥补这一不足,这些被证明极难回答的问题包括:帝国是什么?它如何运行?它为何能延续这么久?它为何最终崩溃?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将回到帝国诞生之初,即查理曼(Charlemagne)在公元800 年的圣诞节这一天创建帝国的时刻。不过,本书重点关注1495 年之后的帝国;这一年是帝国宪政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体上也可将其视作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明显可以看出,帝国不会沿着与西欧君主制大国如法国、西班牙相同的路线发展。本书的时间终点是1806 年,这一年,随着拿破仑重整中欧国家体系,帝国在形式上宣告解体。当然,正如后文所见,在这之后,帝国对德意志政治的影响仍在长期延续。 *一章分析帝国解体后出现的各种有关帝国的解释,介绍现有的各种文献专著,并提供一种新方法来研究帝国复杂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发展。第二章描绘帝国从创立到解体的全过程,指出关键的发展阶段和趋势,其中*重要的部分将在第三章展开详细的考察。第四章关注的是帝国的居民们能在何种程度上被视作一个民族,以及他们是如何支持帝国的政治结构的。*后是简短的结论部分,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全书架构顾及读者阅读的连续性,但读者也可不照这一顺序,尤其是在书中其他地方遇到不熟悉的制度或术语时,可以阅读第三章相关内容。 (1)神圣罗马帝国与俾斯麦第二帝国、希特勒第三帝国并称德国史上三大帝国,曾支配中欧长达千年,囊括近十个现代欧洲国家全部或部分领土。 (2)本书侧重1495年帝国改革后的历史,以关键制度和发展趋势为框架,剖析帝国的独特性质、复杂结构、多层次治理体系及历史遗产。 (3)走出民族国家范式的窠臼,驳斥神圣罗马帝国落后、过时的成见。 (4)版本升级,第2版做了全面修订,其中第二章几乎重写,第四章“民族与身份”为新增,体现近年学术发展和作者独到思考。 (5)收录三幅地图,直观呈现帝国地域和族群上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6)推荐书目包括近300种文献,附精彩点评,指引读者进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