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不异

不一不异
作者: 何欢欢|责编:王婧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60
折扣购买: 不一不异
ISBN: 978710806836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玄奘大师与无遮大会 【笔者按】2017年7月底 8月初,少林寺举办了首届“ 无遮大会”,全球身怀绝技 的高手齐聚嵩山,进行了一 场被称为“世界武林大会”的 对决。这次活动让一个并不 常见的术语“无遮大会”进入 了大众的视野,或许不少人 会疑惑“无遮”是什么意思? 而在此前的中国佛教语境中 ,说到“无遮大会”,大多即 联想到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 归国前“一战成名”的曲女城 辩论大会。 玄奘,中国最广为人知 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 ,《西游记》中“唐僧取经” 故事的原型。但历史上的玄 奘并非西行至天竺、取得真 经后即返中土,而是在北印 度的那烂陀寺等地勤学佛法 十余年,更在回国前两年( 641-642)于曲女城(现印 度北方邦卡瑙杰)附近举办 的一次辩论大会上,舌战群 雄,大获全胜,赢得了“大 乘天”与“解脱天”的最高称 号,后载誉归国。可以说,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 异国他乡求学成功,却放弃 当地礼遇厚待而毅然回国, 最后在祖国取得了更伟大的 成就的“海归”留学生。 玄奘留学的目的地堪称 当时的“世界顶尖大学”—— 那烂陀寺,他选择的主要导 师是“世界著名学者”、那烂 陀寺住持(校长)戒贤论师 (戒贤的老师是护法论师, 著名的《成唯识论》即以护 法的解释为主要基准,兼收 其他九家注释加以糅合编译 而成)。 当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 至第八、九年时,有一位名 为般若氇多的南印度婆罗门 写了一篇题为《破大乘论》 的长文,共七百颂,宣扬正 量部(佛灭后三百年,从上 座部分出的小乘学派)的教 义,受到诸多小乘佛教论师 的推崇。不久,就有小乘论 师把这部著作献给了当时印 度最大的统治者戒日王 (606-647年在位),并请 求国王下令大乘佛教徒与之 论辩高低。崇文尚学的戒日 王于是下诏那烂陀寺,要求 住持戒贤派法师应战辩论。 戒贤先后问了海慧、智光、 师子光、玄奘四人,但海慧 等三师因顾虑到若战败则那 烂陀寺名声扫地,故颇为犹 豫。玄奘则以“若其有负, 自是支那国僧,无关此事” ([唐]慧立原本、彦惊撰 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传》,《大正藏》第50册, 第245页上)为理由,一人 应王命。 玄奘并没有直接“出战” 般若氇多,而是先去乌茶国 访得般若氇多所著之《破大 乘论》文本,读后有数处疑 惑。玄奘不耻下问,向曾论 败于他并沦为奴的婆罗门请 教,找出了《破大乘论》的 错谬要害,撰写了一千六百 颂的《制恶见论》,以代舌 辩。 戒日王大为欣赏《制恶 见论》,特地为玄奘在曲女 城举办了一场辩论大会来弘 扬大乘佛教的义理,尤其是 护法、戒贤一系的瑜伽行唯 识学说,同时破除小乘佛教 与外道的各种异见。辩论大 会完胜后,戒日王邀请玄奘 观摩了在曲女城不远处的钵 罗耶伽国大施场举行的第六 次“无遮大会”——持续七十 五日的大布施活动。 这则故事出自《大唐大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 《慈恩传》)。一般来说, 研究玄奘大师的生平与西行 经历的文献资料主要有:( 1)玄奘述、辩机撰文《大 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 》),完成于646年;(2 )冥祥著《大唐故三藏玄奘 法师行状》(简称《行状》 ),完成于664年;(3) 慧立原本、彦惊撰定《慈恩 传》,完成于约688年;( 4)靖迈(约600-700)著《 古今译经图纪》(简称《图 纪》);(5)道宣(596- 667)著《续高僧传·玄奘传 》(简称《玄奘传》);( 6)刘轲著《大唐三藏大遍 觉法师塔铭》(简称《塔铭 》),完成于837年,汇集“ 三藏遗文传记”而成。其中 ,最具史料价值的文献当数 玄奘口述的《西域记》。关 于大师回国前辩论并扬名全 印度一事,则以前述《慈恩 传》所叙最为翔实生动,后 世的流传亦多依此阐发甚至 演义。 《西域记》中关于玄奘 在印度赢得大辩论一事的记 载相当隐晦,只是在描述应 戒日王之邀参加曲女城法会 时提到:“馔食已讫,集诸 异学,商确微言,抑扬至理 。”(《大正藏》第51册, 第895页中)其中的“馔食” 指的就是法会中的僧俗大众 接受戒日王的饮食布施—— 吃完饭后,持不同观点的学 者聚集在一起开会研讨“微 言”与“至理”。《西域记》 用词谦逊,以至于看不出玄 奘大败印度诸论师这一关键 情节。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