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陈嘉庚

少年陈嘉庚
作者: 吴尔芬|责编:徐鹏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2.64
折扣购买: 少年陈嘉庚
ISBN: 97875596618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集美之光照后人 集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 海的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 ,现为厦门市的六个行政区 之一。集美原本不叫集美, 那何来“集美”之名? 历史上,集美曾是同安 县的一个小村庄。同安县别 称银城,隶属于泉州府,于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划 南安县大同场。同安最大的 河流是东溪,由石浔自然村 出海,再向南的一段海峡, 称浔江。集美位于浔江西岸 的末尾、大陆的尽处,因此 原先人们称它为“浔尾”“尽 尾”等。 何时启用“集美”之称呢 ?具体年月已无从考证。据 《同安县志》记载,宋元时 期,同安行政区就有“集美 乡”“集美堡”的叫法,那是 官府用语,在民间,百姓仍 然叫“浔尾”“尽尾”。厦门话 中,“浔尾”“尽尾”和“集美” 发音基本相同,因此可判断 ,在当年这几种称呼应该共 存。1984年,集美社大祖 祠大修,祖龛下挖出一方地 契砖,也有“集美”的地名和 安放时间。安放时间没年号 ,但记有“癸未年”。大祖祠 明清两朝历次大修都不在“ 癸未年”,以六十年一甲子 测算,该地契砖安放时间为 元朝癸未年(1343年)。 这也佐证,“集美”的称呼在 元朝已经开始使用了。 “集美”之称广泛使用, 应是明朝时期。20世纪50 年代,位于集美的明朝进士 陈文瑞的祖父母合葬墓里, 曾出土的墓志砖便记有“集 美乡”字样。陈文瑞的祖母 叶氏是明代万历七年 (1579年)去世的,说明 当时民间早已默认“集美”之 称。据说,到了明朝天启年 间(1621一1627年),当 地村民陈文②告老返乡,将 当地统称为“集美”,取“集 美”有“聚集吉祥美好、生态 祥和之美”之意。集由“佳”“ 木”组合,字义为鸟多而栖 于灌木,表现为大自然动植 物和谐共处的景象;美,本 意是“羊大”,古人把羊视为 吉祥物,大羊当然是美的。 从此,“集美”之名便从官方 到民间,得到大致认可。 而真正让“集美”声名远 扬的,则是因为一个人。 1912年,出生于集美的爱 国华侨陈嘉庚回到家乡,倾 资筹办集美小学校,之后陆 续创建中学、师范、幼稚园 ,以及集美水产航海、商科 、农林教育等,形成集合各 类学校与公共机构的集美学 村,并于1921年亲自规划 、监造中西合璧式的“嘉庚 建筑”,礼聘名师,创办了 厦门大学。1937年抗战全 面爆发后,陈嘉庚领导“南 侨总会”,支援祖国抗战, 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 面旗帜。直到1945年抗战 胜利后,陈嘉庚从避难地返 回新加坡。为庆贺他安全脱 险,在重庆的集美校友会、 厦大校友会、福建同乡会和 闽台建设协进会等10个团体 ,举行了有500多位社会各 界知名人士参加的“陈嘉庚 安全庆祝大会”。大会由邵 力子先生主持,郭沫若、黄 炎培、柳亚子、陶行知、沈 钧儒等都到会了。毛泽东也 送来了祝贺的条幅,高度评 价陈嘉庚先生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 回国定居,先后任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 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 、全国侨联主席。1961年8 月,陈嘉庚因病在北京逝世 ,归葬于厦门集美鳌园。 陈嘉庚是一位杰出的实 业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 主义者,更是一位毕生热诚 为国兴学育才的教育家。其 一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 把一切奉献给国家,公而忘 私、忧国忧民、刚正不阿, 正如郭沫若说的:“陈嘉庚 为什么那么伟大呢?因为他 做的事不是为他自己,是为 老百姓。” 这位光照日月的华侨领 袖,用其一生践行着对祖国 、对人民的热爱,其事迹享 誉海内外。随着这位伟人的 光照,“集美”之名从此驰名 海内外。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