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与不买的心理学

买与不买的心理学
作者: [德]延斯弗斯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00
折扣购买: 买与不买的心理学
ISBN: 9787100204392

作者简介

延斯?弗斯特,1965年生。现为波鸿鲁尔大学教授,德国当下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从事心理学、哲学与日耳曼文学方向研究。 译者简介: 杨仁方,毕业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现居德国斯图加特,企业高管,斜杠青年,跨界译者。 高玉,德英汉译者,现为自由译员。获得德国歌德学院图书翻译资助,出版《窃听》和《老夫老妻》等十余部译作,累积翻译字数逾800万。

内容简介

对于那些充满紧张压力的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只能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实现。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要对一个“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当然,如果你还是要把自己扔进每天早晨城市间奔波的洪流之中的话,那么你就只需要关心怎样才能游得更快。最晚在某一个时刻,当你的工资变成医药费时,你才会明白这其中的教训。没有一个决定是灾难性的,每一个决定都可以被修正,每一段生活都可以被优化。自我调节并不意味着所有一切都自己来解决,而是应该关注自身,从中寻求自我所需的帮助,也包括外界的帮助。 搅乱我们心情的其实并不是当下,而是我们对过去或未来的思维上的停留。一位格式塔学派的女心理学家曾对我说:“大多数人的一条腿站在过去,另一条站在未来。然后他会对着当下撒尿。”对“当下”的反思在格式塔学派是一个人对自己人格提升的重要一步。 无论群体规模大小,首先要通过分享价值观带来一种安全感,而这种价值观几乎受到群体成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遵循群体的价值观,你的声誉和自尊心就会得到提升。那你肯定首先就会调整或适应群体。 从整体上来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改变,即使所引用的一些研究结果可能已经过时了,但人们也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而不是在将儿童时期对物品持有的强烈执念与成年时期的唯物主义强制性地连在一起。老年人利用物品沉迷于旧时回忆的研究结果尤其表明了从拥有到存在意义的变化,蒂尔曼·哈贝马斯(Tilman Habermas)在他的《挚爱的物品》一书中将物质商品描述为有效的记忆辅助工具,尤其在老年时期,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起我们曾经是什么人以及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存在通常是变成。生命总是在变化。即使是维持一种状态也常常需要采取行动,这反过来又使其变成目标状态。例如,成为一个好父亲,这个目标包括持续不断的行动,因为保持不动的人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样地,职业存在状态往往也需要活动、行动和运动。几乎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进一步培训,并不断适应人员或结构的变化。 贫穷给人的压力如此明显,使他的思考和规划能力下降。随着背负的债务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他的认知资源不断减少,反过来又会导致错误的出现。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现身说法,精辟拆解购买行为的心理机制; 生动勾勒消费时代的心理画像,谈笑间破解消费时代的心理困局。本书已经超越了“消费”的讨论,将人与物的关系,人对物的选择,物对人的影响上升到了心理学与哲学的思考,各个角度的不同讨论深刻细致地探察出了人们的深层“愿望”,读来每每有醍醐灌顶之感,相信读者们亦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不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