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11.50
折扣购买: 列维纳斯(汉译精品思想人文)
ISBN: 7214041340
柯林·戴维斯(Colin Davis) 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牛津)。专治战后法国文学和思想。著有《米歇尔·图尼埃哲学与小说》(Tournier Philosophy and Fiction)、(20世纪法国小说中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Fiction:Killingthe Other)、《后结构主义之后:阅读、叙事和理论》(After Poststructuralism:Reading,Stories and Theory)。
五 列维纳斯和他的读者 介绍伦理学的著作不涉及列维纳斯,这在英语世界并不罕见;可是在法 国,他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家。也许很容易用人们经常提 到的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之间的区别来解释这种差异。根据这种区别,法国 哲学家因为不相同的兴趣、风格和假设而远离他们的英语同侪。不过,尽管 对列维纳斯的著作有着广泛的尊重,在他的大部分哲学生涯中,他却一直处 在法国哲学的主流之外。按照法国人对战后法国哲学的理解,似乎无法定位 他和同代人的关系。文森特·迪康贝的《同者与他者》是有心为英语读者而 写的,书名中所用的两个术语被认为是1933年以来法国思想的核心,而且与 列维纳斯的关联如今看起来应该很明显;但是迪康贝在这本书里没有提到列 维纳斯,而是集中关注让一保罗·萨特、毛里斯·梅洛一庞蒂,米歇尔·福 柯、路易·阿尔杜塞、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和让一弗朗索瓦·利奥 塔。《68年的思想》一书描述了60年代和70年代法国思想的方方面面,在其 第一段里,卢克·费里和阿兰·雷诺特别把列维纳斯(以及保罗·利科)排除 在他们的讨论之外,而选择直接向法国知识界更有魅力的人物开火:福柯、 德里达、皮埃尔·布迪厄和雅克·拉康。1987年出版了众多法国和英语哲学 家在伦敦所做的有关当代法国哲学的系列讲座,其中列维纳斯仅仅被提到了 一次,再就是涉及了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中论述他的文章。 列维纳斯既难以被置于伦理学的一般领域,也难以被置于现代法国哲学 的更局部领域。难就难在无法把他的著作纳入任何一个可以确认的学派或思 想体系。在上一段所提到的那个系列讲座中,帕斯卡·恩格尔,这位因身在 法国而处境不易的分析哲学家,对比了分析哲学家的典型态度同他所说的法 国哲学家“广泛持有的信念”:对前者来说,哲学是一种服从于讨论和论证 的共同事业,对后者来说,它则是孤独的;对分析哲学家来说,在哲学之中 可以有进步,对法国思想家来说,真理和客观性是值得怀疑的价值,论证更 多是涉及修辞和口才而不是逻辑和真理,所以不要指望有什么最终的一致; 对分析哲学家来说,好的哲学可能是沉闷的、专业化的和技术性的,法国哲 学家则赞美天才、思想的巨人,他们更像艺术家而不是专家。这一描述尽管 带有讽刺性(恩格尔否认),但确实窥见了法国哲学实践所包含的态度。但无 论你多么有想像力,都无法说列维纳斯是一位分析哲学家,也难以把他等同 于法国思想家的立场:他不信任修辞,并保有哲学真理的概念;他乐于承认 思想负债,并寻求修正重要哲学前辈著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似乎在哲学中进 步确有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德里达发表评论其著作的第一篇文章后, 他对批评做出回应,并试图据此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 在法国,列维纳斯的重要文本都可以买到比较便宜的平装本,但我怀疑 买的人多读的人少。他的著作的重要性不难得到承认,尽管它们的意义仍然 不清楚。用一位评论者的话来说,他的思想“太好也太不为人知,太过经常 地被图式化也太少被适当地理解”。正如前面各章所表明的,如果阅读列维 纳斯会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造成困难,那么在他的哲学语境中解释他的奇怪立 场也同样要冒险。在本章里我将试图表明,这种奇怪的立场是如何通过其著 作和核心观念中那种近乎难以捉摸的复杂性,通过它由此而给予读者的解读 和误读空间,而得以保持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我所说的列维纳斯效 果:列维纳斯文本的艰深允许评论者在它们之中找到自身兴趣和态度的反映 。 列维纳斯和当代哲学 迪康贝的《同者与他者》分析了1933至1978年间法国哲学的发展。这一 时期始于亚历山大·科耶夫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讲座,这些讲座影 响极大,因出席聆听的法国知识人物之多而著称:萨特,梅洛一庞蒂,拉康 ,乔治·巴塔耶,雷蒙·阿隆,皮埃尔·克洛索夫斯基和安德烈·布勒东。 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标志着“辩证法”一词意义的一个转移:它从一种基 于表象或词语游戏的贬义性哲学,变成了一个声名赫赫的工具,借助它,同 者和他者之间的对立在走向总体化的运动中不断被克服。同者和他者之间的 关系因此被置于(并将被保持在)哲学争论的中心,尽管辩证总体化的遭际时 好时坏。科耶夫的听众被称为“三H一代”,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哲学权威 是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迪康贝的叙述中,三H一代在50年代和60 年代将被三位“maitres du soupcon”(怀疑大师)的一代所取代,这三位怀 疑大师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尼采。对这个时代年轻的思想家们来说,总体 化的计划,对存在或意识的超验结构的描述,让位于对总体的不信任和对主 体性的颠覆。 《同者与他者》之所以略而不论列维纳斯,也许是因为他太不适合迪康 贝的叙述。列维纳斯生于1916年,晚萨特一年而早梅洛一庞蒂两年,而且毫 无疑问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最早的法国阐释者之一,他肯定属于三H一代。 在其整个生涯中,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在较低程度上)黑格尔始终都是列 维纳斯写作的参照点,尽管他与他们有分歧。按迪康贝的说法,“在[1960 年]之后坚持求助于三H或他们之中一人的那些人,将是首先承认他们的立场 不占支配地位者。不仅如此,这个事实要求他们在讨论中通过预期可能以新 三位一体的名义向他们提出的反对,而考虑到共同的意见(do)(a)。”列维 纳斯完全不是这样。在60年代及以后,他没有因其忠诚的过时而做出任何让 步。在《总体与无限》(出版于1961年)的序言中,列维纳斯承认他受惠于胡 塞尔,却没有提到马克思、尼采或弗洛伊德。在迪康贝看来,三H的拥护者 是总体的未经重构的捍卫者,在一种辩证运动中把同者和他者带向绝对知识 ;但在《总体与无限》中,列维纳斯公开地拒绝这种总体化。列维纳斯属于 三H一代,但他没有显示出这批人的确定特征。 P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