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传

钟南山传
作者: 叶依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钟南山传
ISBN: 9787506352673

作者简介

叶依,北京人,人民*报社《健康时报》**记者,多年参加全国**报道。毕业于解放*艺术学院,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生代诗人。于1982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诗歌、散文及小说刊于**文学刊物《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散文选刊》、《北京文学》等。有文学作品专著问世,其中*有反响的是1997年出版的先锋散文集《爬过早晨》。散文诗于1995年由中央广播电台隆重介绍和联播。单篇作品早年选入花城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的文学专集。健康报道作品*到《人民*报》阅评组好评,新闻报道多次刊发于《人民*报》。

内容简介

出诊,每周一次,是钟南山必做的。 他步履矫健,常人需小跑才能跟上,除非他有意放慢速度。他朝诊室 走去。乘电梯的人多,所以要比步行慢得多,他的工作人员也像他一样不 乘电梯。年轻时,他上楼下楼,三步并作两步,如今还是一样。 门诊室大厅里摆满了椅子,坐满了不同科室等候看病的人。在过道和 人群的夹缝中,钟南山疾走如风,人群里发出惊讶、敬佩、轻轻的声音: “钟南山”、“钟南山”,是粤语也有其他方言。 诊室里,他的学生、助手、实习医生,整齐地站立恭候着。这是一个 三四十平方米大的房间,两边是问诊的格子间。桌子是普通的电脑桌,还 有简易的椅子,这些都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物品。 房间靠窗的一边,有一张检查身体用的医用*;它的对面,墙上是看x 光片的灯箱。这样的诊室与医院普通医生的诊室没有两样,除了放在桌子 上的那个小牌子,上面有三个字:钟南山,显示是他这位大专家在出诊。 到诊室之前,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你去看看就清楚了,他的 工作环境,上级领导看了都摇头。原来还不如现在,那座旧楼拆了,才搬 到这个好一点的地方。” **位病人很快进来了,是一位50多岁的瘦弱妇女,她面色灰黄,由 家人慢慢搀扶着,她来自甘肃的农村。 “您来了!来,您坐下。” “大夫,你看,俺还能活不?”妇女的声音低低的,好像是在问别人 的事,表情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哀伤,只有当她的眼神在钟南山脸上停留的 那一刻,看见他满脸的笑容,她的眼神里才出现了一丝光亮。 病人很少看见钟南山是坐在椅子上等人来看病的。 病人一进门,就看见站在面前笑脸相迎的钟南山,心里那种“来看病 ”的沉重感好像减了一半,何况知道是面对一位满脸和气的大专家,所以 心里特别踏实。 “您不要急,啊,把心先放下。” 他给她查看舌苔和嗓子,他张开嘴做示范:“啊——”病人也学着他 的样子慢慢把嘴张大。 钟南山的两只手掌在焐热听诊器。“来,我给您听一听。”这时他伸 出右手扶了一下面前的这位病人,病人紧张的神经马上松弛下来,她撩起 自己的衣襟,让钟南山给她听诊。 钟南山的腰椎在拍片时发现向右侧倾斜了。2009年体检之后,医生把 片子拿给他看。大家说,这是因为他常年向前探身扶一下病人这个动作造 成的。 钟南山听了这话,手一摆,笑着边说边摇头:“哪有那么邪乎。” 病人身上的气味有些刺鼻,尽管诊室内有明显的来苏水味道。 他仔细地在给她听诊,坐在病人面前,他俯身低头,静静地,全神贯 注像是在谛听一个深深的山谷。 病人得的是严重的肺病,千里迢迢慕名而来。 他搀扶着病人走到检查*前,伸手拉上了白布帘。他搀扶着她,用一 只手臂托着她后颈和肩的部位,扶着她慢慢躺下。等检查完之后,他又把 她慢慢扶起。 每一个病人,他都是如此。 助手开始帮助女病人去化验、拍片。钟南山告诉助手,为这位病人去 办理住院的手续。 墙上的挂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这一位病人从进门,到钟南山为她 问诊、听诊、身体的触诊,还有分析她随身带来的X光片,整整用了55分钟 的时间。 钟南山一个半天看十个左右病人,但是这十个病人,他常常是从下午2 点30分看到晚上6点以后。有时多加两个号,他就要提前到下午2点上班, 晚上也会*晚一些下班。 第二位病人进来了。 “呦,老张啊,您来了。好点儿了吗?”钟南山笑呵呵地招呼这位熟 人。 老张60来岁,是老慢支病人,家住广州郊区,**是按医嘱来复查的 。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钟大夫,太感谢您了,我好多了!”他两只手 紧紧拉着钟南山的手,就像老朋友一样。 钟南山给老张仔细地听诊,做身体的触诊,然后又聊了15分钟。一共 给老张看了半个多小时,这是一个看病时间*短的病人。 老张上次来,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他对钟南山说:“我透不过气来 呀。”他整天担心儿女,担心老伴的病情,他越想心越窄:“自己要是身 体再有什么不好,这个家可怎么办呀?”钟南山一边向老张询问病情,一 边和他聊家常,等给老张检查完,又对他推心置腹:“老张,我比你大十 多岁呀,我**累,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把每天要做的事情都计划得很 好。” 老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自己能力有限,**做好一件事,而且做 成了,解决问题了,让别人开心了,自己就快乐了。老张临走,笑哈哈的 :“哎?我怎么气不憋了?” 挂钟大夫的号,来跟钟大夫聊一会儿天,都能治病。有的病人就是这 样认为的,“那叫话疗”。 助手回来了,甘肃这位女病人的检查结果全部拿回来了,钟南山又仔 细查看了刚拍出的X光片。病人必须立即住院。助手说:“病房已经回话会 尽快安排。” 钟南山对助手说:“辛苦你再落实一下,因为这样的答复我实在不能 放心。” 来看病的,不仅有老年人、中年人,还有孩子。一对小姐弟,姐姐十 岁,弟弟六岁,他们手上起了红色的斑点。他们是广东揭阳县的村民,孩 子听父亲说是让大名鼎鼎的钟爷爷给看病,所以进了门就喊“钟爷爷”。 六岁小男孩对钟南山一点儿也不怯生,竟然摆弄起他桌子上的东西。他的 父亲马上责怪他,钟南山哈哈一笑把小男孩揽在了怀里。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