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之研发模式/华为创新三十年解密华为成功基因丛书

华为之研发模式/华为创新三十年解密华为成功基因丛书
作者: 司辉|编者:王京生//陶一桃
出版社: 海天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华为之研发模式/华为创新三十年解密华为成功基因丛书
ISBN: 9787550725195

作者简介

陶一桃,1958年4月生于哈尔滨,1986年考取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从师于著名学者胡寄窗先生,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4年7月调入深圳大学,曾任深圳大学经济系主任、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经济学院院长,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兼任武汉大学社会保障中心研究员、博士生指导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科联第四、第五届委员;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自2009年以来一直担任深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深圳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深圳市妇联第二、第三届执委。 陶一桃教授长期从事中西方经济思想与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涵盖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文化研究等领域,近年来致力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史和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与中国道路理论的研究。

内容简介

华为从国内各所名牌大学招聘优秀毕业生,能够屡屡 得手,完全得益于它的“撒手锏”——起薪点高。翻译成 华为的语言,也就是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把一 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培养成可以在市场、研发上独当一面 的成熟员工,华为投人了大量资金。 一位从华为辞职的朋友说:“华为对技术开发人员的 确很够意思,像我1995年刚进华为的时候,他们就开出了 6500元的月薪,后来慢慢涨到了12000万,加上其他的补 助之类的,拿到手上的数字还要高一些。” 任正非曾表示,大学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华为每 年至少要招3000人。 2001年,华为在全国招收了近70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 ,达到了高峰。“班上前5名的学生,华为全要了。”据华 为内部人士说,华为到某些知名大学招聘时,对相关专业 的学生,曾说出过这样的豪言。事实上,华为的招聘活动 一直在进行,每年要引入很多的“新鲜血液”,这些人几 乎全是优秀的知识型员工。 华为一般不从社会上招聘人才,但是一旦出手,也颇 为大方。1996年,华为就曾以10万美元年薪,聘请了一批 “海归派”来搞技术研发工作。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从 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被华为相中了,开出了40万元的年薪 来挖他,结果这位工程师到岗之后,华为发现他的价值远 大于当初所说的价格,于是立马将其年薪涨到了50万元。 截至2010年年底华为公司共拥有来自150个国家和地 区的超过11万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约占总员工数的46% 。到2017年年底,华为员工有18万余人,研发人员约8万名 ,占公司总人数的45%。招进来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华为 在人才培养上也不惜重金,在内部建立了严格的员工培训 制度,员工每年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接受培训,年轻人一 批一批地被派往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考察学习,这些人 才回国后纷纷被委以重任。 由于对人才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如果新员工接受完 华为的系统培训,没有为华为创造一分钱的价值就离开了 华为,那么华为明显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华为不会 干预员工辞职。任正非表示:“华为不光为自己培养人才 ,还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些员工到社会上后,也是社会 的财富。” 此外,华为还通过与高校达成人才培养与输送协议来 获得人才。如2009年10月,华为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 工作处达成协议,双方决定充分发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 优质人才资源优势,以及华为西安研究所的产业和人才需 求优势,共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根 据协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每年定期向华为西安研究所 提供毕业生生源信息,及时通报校内与学生培养相关的活 动,为华为西安研究所前往学校开展人才招聘提供便利条 件,并利用学校资源和平台协助华为开展校园人才招聘等 工作,还将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赴华为西安研究所实习或 参观交流。 另外,授权培训是华为重要的业务模式之一。通过这 一方式,华为可与合作单位共享员工培养经验,共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