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精)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今团风)县人。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开山祖师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哲学与史学 吾国古之治哲学者,必精史学。宣圣开千古哲学 之宗,而亦千古史家之大祖。司马谈父子,本史家, 而《论六家旨要》,则又深于哲学矣。夫哲学者,究 天人之故,穷造化之原,而以不忘经世者为是。印度 佛家哲学思想,虽高深玄妙,而卒归于宗教,以出世 为蕲向。故印度人于历史特缺乏。民族式微,有以也 。吾国先哲,于史学,哲学,尝兼治而赅备之。究玄 而基于综事。穷理而可以致用,探微而察于群变,极 玄而体之人伦,广大而不遗斯世。环球立国之古,族 类之蕃衍,文化之高尚,无逾于我皇汉者,学术之所 系,岂不重欤。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 。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 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 夙推而共誉也。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 。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 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 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惜哉,其数遽止于此也。今 之言哲学者,或忽视史学。业史者,或诋哲学以玄虚 。二者皆病。昔明季诸子,无不兼精哲史两方面者。 吾因荫麟先生之殁,而深有慨乎其规模或遂莫有继之 者也。故略书吾意,以质诸当世。 中国哲学是如何一回事 中国的哲学,何故偏有反知的倾向?此个问题, 甚难置答。据我推测,大概中国人生在世界上最广漠 清幽的大陆地方,他的头脑,深印入了那广漠清幽的 自然。他的神悟,直下透彻了自然的底蕴,而消释了 他底小我。易言之,他的生命与自然为一。儒家与天 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老子的返朴,庄子底《逍 遥游》,这些话都是表示他大彻悟大自在的真实境界 。因此,他不愿意过计算的生活。不肯把本来浑全的 宇宙,无端加以解析。不肯把他本来浑一的生命,无 端分作物我,别了内外。他照见分别是因实际生活而 起的一种不自然的变态。他并不是故意反知,却是超 出知识猜度的范围,而握住了真理。因此,应该说他 是超知识的。我总觉得,哲学应当离开科学,有他独 立的精神和面目。科学之为学,是知识的。哲学之为 学,是超知识的。白虎通说:学者觉义。觉者,自明 ,自见,自证。这是为哲学的学字,下个确切的训释 。哲学和科学的出发点,与其对象、领域和方法等等 ,根本不同。哲学是超越利害的计较的。故其出发点 不同科学。他所穷究的,是宇宙的真理,不是对于部 分的研究。故其对象不同科学。他的领域,限于本体 论。故其领域,不同科学。他的工具,全仗着他的明 智与神悟及所谓函养等等工夫。故其方法不同科学。 一般人都拿科学的眼光来看哲学,所以无法了解哲学 。尤其对于东方的哲学,更可以不承认他是哲学。因 为他根本不懂得哲学是什么,如何肯承认东方的哲学 。我学徒在今人的眼光里,好似东方硬没有学问。本 来,哲学上的道理,能见到的人,便见得这道理是无 在无不在。不能见到的人,也就没有甚么。先哲说得 好,百姓日用而不知。可惜这句话的义味,少有人领 会得。 所谓超知识的也者,本无神秘。亦旅怪迂。知识 所以度物。而理之极至,不属于部分,乃万化所资始 ,则不可以物推度。唯反其在己,自识本来。情蔽祛 ,则物我之障都除。识想亡,则内外之执顿尽,识想 谓虚妄分别,内外之界,起于分别故。一真无待,当 下炯然,瞒味不得。起想便乖。此非知识所行境界, 何消说得。向秀云:知生于失当。徇物故有知,可不 谓之失当乎?人生役于实际生活,不得不徇物,而知 于此起焉。然至徇物,而性命亏矣。 又哲学与美学及宗教不同者:美学是由情感的鉴 赏,而渗透宇宙的生命。宗教是由情感的虔信,而意 想宇宙的实在。这种实在,完全是他底意想所妄构。 哲学则是由明智即最高的理性作用,对于真理的证解 ,实则这种理性的证解,就是真理自身的呈露。故无 能所可分。故离意想猜度。故真理不是妄构的境界。 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