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导读版)
作者简介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32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 《你我》等。
内容简介
这本书,我们可以这样读! 姚 澄 现在你打开的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看上去很薄但实际上很厚”的书,是一本“拿起来很轻但实际上很重”的书。 说它“薄”,说它“轻”,是因为从篇幅来说,它不过几万字而已;从重量来说,一点也比不上“大部头”那么厚重。 但说它“厚”,说它“重”,是因为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中国古代传统经典的启蒙大全书。 书中分十三个专题介绍了古代主要的经典,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里面包含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精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厚重。 当然,这也是一本“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的书。初见此书,和其他经典著作相比,让人总觉得应该简单许多,但一翻开目录,见到这十三个专题,基本就开始退缩了。毕竟,我们的日常离这些传统经典太遥远了。平日所读,最多就是《三字经》《论语》之类,《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这些名字一听就觉得头疼了,更别说读了。 不用害怕,也不用着急,先借用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里的一段话带你来了解一下这本《经典常谈》吧! “朱先生所说之经典,指的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为能够按真际讲说,绝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你应该清楚了这本《经典常谈》的作用——“向导”。是的,就是带你走进这些经典的“向导”。 朱自清先生在自序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这是编撰罢了。” 这自然是朱先生的自谦。细读每一篇,会发现这十三篇除了诗、文外,其他都是逐书讲解,从作者到内容,从前世到今生,言之有据,深入浅出,适合年轻的朋友阅读。我想这和朱自清先生做过中学教师,在这样的普及教育方面更有经验有很重要的关系。 那这本书我们该如何阅读呢?根据和众多年轻朋友阅读这本书的经历,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读出结构 书中每篇都将所介绍的作品的著者和著作时代及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一一叙述清楚,所以在我们阅读时,读出作者的写作结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本书。以《说文解字》为例,细细读来,你会发现,1~2小节介绍的是“仓颉造字”传说的由来和发展,3~4小节讲的是秦以前的文字到秦朝统一文字的过程。第5小节介绍的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创作的故事,第6小节进行文字的溯源,7~9小节介绍了“汉字六书”,最后的第10小节则是介绍了秦以后文字的演变。这样一梳理,这一篇的结构是不是就清晰了?这个版本的编者很贴心地将每篇的思维导图拆分放置对应的小节进行注释,这样一来,每篇的结构就都清晰了,阅读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将思维导图绘制出来。 读出重点 书中每篇介绍的知识,对每个读者来说,总是有熟悉和陌生之分。那陌生的知识自然就是我们要阅读的重点,是需要我们细细去读的部分。依然以《说文解字》为例,对照思维导图,你可以在你熟悉的内容上做好标记,剩余的就是需要重点细读的部分。这个版本的《经典常谈》为每一篇都配套了一份巩固练习题,如果你能通过练习,那就说明这一篇的重点知识你已经掌握啦。有些你读完依然一知半解的也不用担心,我们还给你配套了每篇重难点知识的视频讲解,这样一来,总不会再读不懂了吧! 读出兴趣 以上说的两条阅读建议其实更多的是如何带着你读懂这本书,还并没有达到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真正期待。朱先生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带读者走进经典的大门。若是你能通过其中某一篇的阅读对这部经典产生兴趣,进而寻来这部经典细细深读,那我想这是这本书真正价值的体现。 期待着这本书的阅读能带你走进中国古代经典的“岩洞”,带你在其中畅游。等你畅游出洞,也可以如作者一般,成为其他人的“向导”。 这本书,我们可以这样教! 姚 澄 各位老师,拿到这本《经典常谈》的时候不知道您的心情如何?应该是极其复杂的吧。一方面,这本书作为八年级下学期的必读书目,必须带着学生认真阅读;另一方面,这本书别说对学生而言,对老师而言,都有着不小的难度。我们该怎样带着学生阅读这本书呢? 其实,不管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有多大,如果能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教学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有用。 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对这本书而言,如何才算“授之以渔”呢?笔者在前言《这本书,我们可以这样读!》中说到了读懂这本书的关键——读出结构。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理清每一篇的结构,从而梳理出这一篇的思维导图,形成对这一篇介绍的经典作品的完整认知。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这比给学生画出每一篇的重难点知识,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得多,老师也更加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以《〈诗经〉第四》为例,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1.通读全文,标注小节,找到每段的中心句,画下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是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标注小节可以让后面的梳理更加清晰;找到每段中心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每部分的重点;划下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一篇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选择段落,重点交流,带领制作思维导图,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抓住重点。 通读之后,可以选择1~3小节进行全班交流。第1小节中心句是“诗的源头是歌谣”,而歌谣的重点作用是表达人们当时的心情。这样一来这一小节重点就梳理清楚了:歌谣的兴起和作用。可以带着学生们完成这篇思维导图第一个主干的制作。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梳理出第2小节重点是歌谣的分类:随口唱的是徒歌,有乐器伴奏的是乐歌。第3小节的重点是《诗经》的诞生。这样一来三个小节共读结束,除了梳理了1~3小节的重点内容,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学会如何抓住每个小节的重点。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补充完成思维导图,借助小组力量学会抓住重点。 同样的方法,4~8小节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补充完成思维导图。老师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汇总小结。这样就不难梳理出4~8小节的重点: ④“诗言志”用于断章取义 ⑤孔子发挥《诗经》的教化作用 ⑥断章取义的变本加厉 ⑦⑧以史证诗思想的演变 梳理完重点,思维导图自然就可以补充完善起来了。 4.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完善思维导图,学会阅读本书的方法 经历了班级共读和小组合作阅读,最后的部分可以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学会运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自主完成阅读并完善思维导图。 5.学以致用,课后阅读,自主完成其他篇目的思维导图,提升阅读能力 一节课通常只够一个篇章的共读,十三个篇章读十三节课自然是不合适的。老师们可以“以点带面”,在课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阅读完成其他篇目的思维导图。 “学以致用”比“学会知识”更有用。 根据费曼学习法的启示,把知识“教给他人或马上运用”,知识的吸收率高达90%,所以在这本《经典常谈》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学会知识更加有用。具体怎样学以致用呢? 1.课堂上的学以致用。 课堂上,在我们完成一篇或者一部分的思维导图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跟大家分享这一主题的内容。 2.课后的学以致用。 课后,可以分配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自主阅读制作思维导图(或者参考本书配套的思维导图),在班级开设“经典讲坛”,向大家介绍。 “善用资源”能做到课内课外互补。 我们这个版本的《经典常谈》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多有效的资源,善用这些资源能很好地做到课内和课外互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资源1:思维导图 我们给每篇都配套了思维导图,这是给老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一个参考,可以作为样例呈现给学生。当然,老师和同学可以在阅读时进行思维导图的个性化绘制,这样更有助于读懂这本书。同时,这些思维导图也是很好地进行知识回顾的抓手。 资源2:巩固练习 我们给每篇都配套了巩固练习,这份巩固练习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资源3:重难点讲解 我们给每篇的重难点都配套了视频讲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能更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视频讲解老师们可以建议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相信有了以上的建议和资源,老师们教这本书应该游刃有余了。当然,也欢迎各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更好的方法和我们一起探讨,让这本书真正成为带学生走进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启蒙大书”。 视频讲解+思维导图+巩固练习+阅读指导,重点、难点全覆盖,一本书让你理清、读懂、读透《经典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