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价值型员工的进阶之路
作者简介
冷湖,原名张亮,曾为广告文案策划师,媒体人,编剧,长期关注图书行业及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动态,对广告文案类图书及经管和商业类书籍充满浓厚的钻研兴趣。已出版作品有《先人一步:马化腾传》《巴菲特传》《褚时健传》《口碑》《高情商沟通》等书,销量数万册,同时也是网络电影《热血江湖之梦幻奇缘》《劝退大师》的总编剧。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工匠精神来自何处 1、工匠精神是舶来品? 当中国打开国门之后,向世界学习已经成为一股思潮。在“工匠精神”成为热门词汇后,不少人把视线盯在了德国、日本这些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从奔驰汽车、佳能单反中寻找工匠精神的影子。诚然,德、日两国的制造水准的确反映出了工匠精神,然而很多人却忘了,中国比德国和日本更早就拥有了工匠精神。 古代中国,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和匠人之国。无论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丝绸和瓷器,还是输出全球的茶叶和漆器,都代表着极高的工艺水平。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开设有“百工制度”,所以“中国制造”在几千年以前就闻名遐迩。 在《诗经》当中,我们的祖先就形象地把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过程描述为“如切如磋”和“如琢如磨”,用词简练,每一个字都代表着我们精雕细刻的程度。在《尚书》中,我们又用“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来描述工匠的专注和精准,这与当代世界所公认的工匠奥义如出一辙。 在 2700 年前,齐国出了一位政治家管仲,他把工匠划为四种基本职业即“士、农、工、商”之一。士在早期是贵族,在后期是知识分子;农就是农民;工是指工匠;商是指商人。自管仲以来,中国历经 2000 多年的风雨洗礼,始终保留着“匠人”这个群体,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工匠的社会地位高于商人。 这就是中国的工匠文化,当然,我们传统的工匠精神有它的独到之处,与西方的工匠精神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工匠庖丁来了解工匠精神。 “庖丁解牛”是《庄子》中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丁”的厨师,宰牛技术高超,宰牛时手、肩、脚、膝盖所顶之处都会发出皮肉和骨骼的分离声,而刀子刺进去之后声音更大并符合音律……之所以有如此神技,是因为丁在 19 年的时间内不断宰牛,从刚开始看到的只是牛的外形,到后来看到的是牛的身体结构,经过岁月的洗练后,丁最后宰牛不需要依靠眼睛,而是靠精神,而他手中的锋利得像是刚磨出来一样的刀也配得上这位顶级宰牛人。 一个普通的厨师,将宰牛这种看似简单的事情都做得如此精妙, 这代表了极致的工匠精神。 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讲究五个方面。 第一,济世安民。 既然我们说的是“工匠精神”而非“工匠技术”,那就要从“术” 的层面升级为“道”的层面,这样才能把精湛的技艺归纳为明晰的理法。正如庖丁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话概括出庖丁看重的不仅是技术,还领悟到“人与刀”“刀与牛”“牛与其魂魄”的多重精神境界,但是这些境界都要回归到“济世安民” 四个字上,也就是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项实用的生产技能,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并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有一门“失传”的技术叫“屠龙之术”,曾经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拜会屠龙的支离益为师,耗费三年时间并倾家荡产,然而学成之后却找不到一条龙。由此可知,“屠龙”这种不能济世安民的技艺违背了工匠精神。 第二,重精神,轻物质。 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认为,人对利益的追求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利益,是物质层面的;还有一种是内在利益,是精神层面的。庖丁表演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他的志得意满并非是在君王面前展示了才华,而是满足于宰牛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这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正是这种良好的心态,才能让庖丁甘于寂寞研究屠牛之术,没有让他横生邪念,用手中的利刃去伤人,这是工匠需要的精神且推力,有了它人才能积极地追求卓越。 第三,从量变到质变。 庖丁所说的“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都得益于他日积月累的观察、练习和感悟,有了时间的长度才能有技术的厚度。我们之所以诞生“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的古训,也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明白,想要修习一种技能,必须要舍得付出大量的时间,不能幻想着走捷径。庖丁耗费 19 年的时间,可以说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倾注进去,才有资格掌握更高的技能,如果只甘心做一个手疾眼快的宰牛师傅,或许三五年光景就能做到,然而也只能看到一头活牛而不是牛骨。 第四,专心致志。 如果仅仅是堆砌时间而不够专注,那么 19 年的光阴顶多培养出一个熟练的宰牛手,绝不可能成为屠牛大师,因为时间只是匠人提升技巧的基础,并非是技能升级的阶梯,只有拿出专注的态度,不满足于浅尝辄止,才能更上一层楼。古人纪昌在练习射箭技能时, 用牦牛尾巴上的毛将虱子挂在窗户上,每天都注视着虱子,在十天里虱子在他眼中渐渐变大了,过了三年之后,虱子已经变成车轮那么大,再看其他东西如同山丘那么大,纪昌一箭就可以射穿虱子的中心,悬挂它的牦牛尾毛却没有断裂。纪昌和庖丁一样,都是在专注的帮助下实现技能进阶,成为行业中的高手。 第五,四两拨千斤。 太极的奥义之一就是“四两拨千斤”,其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要义。因为时间实现技术熟练,专注实现技术精进,但要登临顶峰, 就要掌握精巧的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炉火纯青和出神入化,这就是一种“巧”。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思维,思维对了,才能力发精准,才能看到他人无法看到、做到他人无法做到的事。 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既有朴素的一面,也有先验的一面,即便放在今天很多观念也并不过时。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创造、发扬和传播持续千年之久,只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大门,而专注于细节、耗费光阴的匠心并不能直接拯救民族危亡,所以才渐渐消退,但如今已是新时代,在经济主导的全球政治格局中,我们应当重拾遗忘的工匠精神。 对很多人来说,庖丁用 19 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屠牛大师似乎并不“划算”,可重点不在于庖丁的人生是否达到了高位,而是在于他的这种精神能够帮助我们走向各自的巅峰,这才是国人需要从祖先的刻苦磨砺中重新修习的本领。或许,当大部分国人意识到应专注于对技艺的渴求,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工匠,我们民族的未来就有了希望。 2、从“死板规则”说起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遭遇规则和实际相冲突的情况,于是有人会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并嘲笑那些按照死板规则做事的人, 理由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懂得灵活变通才是聪明人。 或许在处事之道上,灵活一点儿并没错,但如果是修炼技艺, 这种灵活性会害了你,因为人生来具有惰性,灵活性一旦开启,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避开难题,选择捷径,看似效率提高了,却留下了隐患。 死板并非是真的死板,而是一种态度和操守。 不少中国人在德国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晚上某个路段即使一辆车没有,红灯亮了,行人还是等待绿灯。据说还有一个针对德国人“死板”的实验:把一个电话亭外面贴上“只准女性使用”的标签后,德国男人竟真的排成长队到其他电话亭等待。于是人们才认为德国人缺乏变通,是典型的“死脑筋”。 在20 世纪,德国还分为东德和西德的时候,如果你要去欧洲旅行, 每到一地都要在银行兑换当地的货币。如果你来到西德兑换货币时, 银行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你在旅行支票上的签名,如果发现字迹有些许不同就会告知你无法兑换。如果换在其他国家,持有者和银行解释一下就能通融,因为你可以用护照或者其他证件证实自己的身份,然而德国人却始终坚持一条原则:“按照本银行服务规则,国际旅行支票上的两次签名必须一模一样,否则会产生安全隐患,比如支票遗失被他人冒领之类。我们银行不愿意为赚取兑换现金的服务费而让支票所有者冒财产损失的风险。”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死板”的规定,不少人因为签名的不同而无法兑换货币,甚至忍饥挨饿地穿过德国。然而仔细回味一下,这种死板规则反映出的是德国人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意外的预防: 如果真的有人假冒签名又盗用了证件,那么对原主人的利益侵害是非常大的。 单从这几件小事上,或许所谓的死板规则并没有显出优势,然而如果将这个规则运用在工业技艺上,则是另外一番体验了。 曾经有几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租了一辆高尔夫轿车,在公路上行驶了两三个小时以后,忽然发现油表上的指针已经接近“油箱空” 的红线了,如果是其他国家制造的汽车,还能继续行驶一万米左右, 目的就是方便你开到最近的加油站,结果这辆高尔夫只开出了一小段距离就熄火了,留学生只好打电话给公路服务机构。很快,服务技师驾车赶到,经过检查认定汽车本身没有故障,然而留学生认为, 油表指针刚到红线就熄火一定有问题,还搬出了在美国驾驶其他汽车的经历,然而德国技师却认为,美国汽车的油表有问题,因为“油箱空”就意味着没有油了,为什么还能继续行驶呢? 我们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一个人做事的认真程度,可见“丝” 这个度量参照物的重要性,那就是在毫厘之间,而不是粗略地估算。在这一点上,德国人把握得很好,他们无论参加何种规格的会议或者活动,都会准时到达,而这个准时是既不会太早也绝不会迟到,因为这代表着一个人对事务的规划能力,早一点和晚一点,都不“准时”,都是对“一丝不苟”的颠覆,而这就是我们认为的死板规则。 死板规则,恰恰体现出德国式的工匠精神:坚守产品的初始设定, 不以人情世故为转移,只做自己不参考他人。 坚守产品的初始设定,指的是产品在设计前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然而一旦制造完成,就不能再以其他需求作为产品的规格要求, 比如在油箱红线这个问题上,美国汽车的“油箱空”其实代表的是“油即将耗尽”,目的是提醒驾驶员及时去加油,这看起来比较灵活却违背了“油表是用来标准油量”的初始设定,让驾驶员无法确定汽车还剩下多少油,不符合产品设计的严谨和规范。 不以人情世故为转移,指的是产品的操作就是为了产品本身, 不应该考虑到其他因素尤其是“人情”。美国汽车之所以给油表红线预留了一部分油量,是因为一些驾驶员不会提前考虑到油箱的油何时用尽,都是等到指针提醒之后找地方加油。这种设定会让驾驶员养成思维习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走到红线汽车还可以行驶一段距离,但问题来了:如果汽车行驶在荒郊野外,附近没有加油站该怎么办?一旦人习惯了某种思维是很难摆脱的,所以德国人才让“油箱空”代表着汽油真的耗尽来规范驾驶员的意识,形成一种良性、规范的使用法则。 只做自己不参考他人,指的是在设计产品时不用考虑友商如何去做,坚持自己的原则。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不可能不知道美国汽车的“油箱空”是如何设定的,但是他们不会盲目效仿,因为这和他们自己坚持的产品设计理念有冲突,更不会考虑美国的驾驶员使用德国汽车后不能适应的问题,因为在德国人看来,这种“油箱空了还能走一万米”的认知是错误的,一个驾驶员应当通过油表计算车程,做到防微杜渐,而不是依赖汽车制造商的“人性化设定”。归根到底,工匠精神的传承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扰,要坚持自己的判断。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德国人如此死板,难道他们真的是缺乏情趣和人性的民族吗?当然不是,德国人的死板规则只是针对产品, 德国拥有着世界最高水准的乐团,巴赫、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这些音乐巨匠都是德国人,这足以证明他们具有很高的灵性,他们懂得生命,懂得艺术,但是在该较真的领域绝不妥协,这种精神促使工匠们不断坚守着对产品的“死板规则”,才有了顶级制造水准。 ★工匠精神显然不是工人独有的精神,它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 ★不做当不了*的东西。 ★一个品牌的价值应该是品质,功能,设计和创新,做不到品质和功能性,其他都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