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法则

儿童自然法则
作者: (法)塞利娜·阿尔瓦雷斯|译者:蔡宏宁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儿童自然法则
ISBN: 9787807682912

作者简介

塞利娜·阿尔瓦雷斯曾经是法国公立幼儿园教育体制内的一名老师。她坚定地主张推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上的教育法。2011 年阿尔瓦雷斯在法国热讷维耶镇的一所幼儿园开始她的教学实验。经过实验班培养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均优于法国 规定的标准。她的教学实验于2014 年停止,此后专注于培训幼儿教师和传播她的教学理念。

内容简介

人类出生时大脑组织并非一片空白。初生婴儿的大脑已经具有成年人神经回路的粗略架构。我曾经一度深信,人类一出生就具有潜能,只是在等待世界给他机会得以发挥……当我看到婴儿脑回的脑成像时,我感到无比高兴,这印证了我的想法——我们发展人类特质的潜能与生俱来。我们生来就具备沟通的潜能,构建准确的语言,组词造句,记忆,逻辑思维,创造,发明,想象,感知各种情感并适时控制情感,甚至是感同身受的能力、道德本能和根植内心的公正感。我们生而具有智力和感官的潜质,这难道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然而,也正是因为大脑结构尚未成熟,才凸显了环境因素的至关重要。虽然婴儿具有语言和思维潜能,但是他不会说话,不懂得思考。人类就这样以未成熟的状态来到这个世界,甚至连大脑都未发育完全。所以,要想发展潜能,就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需要优质的环境。婴儿大脑发育未完全,在物质匮乏、暴力和有害的环境内,就极有可能受到侵害。人类为何不能在母亲温暖、有保护的腹中就彻底完成发育,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出生时脑部发育足够成熟,生下几小时后就可以交流、行走或辨认方向?总是规范有序的大自然,难道在人类造物上“糊涂”了? 大自然当然不会搞错。大脑未发育成熟,是必然的事,因为人类具有比其他任何哺乳动物都更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且不停在创新。如果人类婴儿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出生时智力已发育完全,那么人类智力可塑性将大大减弱,无法吸收前人不断进化的新内容。或许这样的生活更为平静而安全,但进化也由此彻底终止。未完全发育的人类小创造者来到这个世界,顺应自然地长大成人,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可以毫不费力地吸收父母亲的文化。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质,自动形成语言、行为和社会感知能力。婴儿不是学习语言,而是拥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 这种未发育完全的出生方式,是真正的杰作!而且它确保了人类的可持续性进化。婴儿脑神经纤维含有父母的遗传基因。就这样,无须费力也不必费时,人类保留了漫长的进化链。显然,对于大自然造物主来说,相比人类进化的无限潜能,人类未发育完全的大脑可能遭遇的危险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现在,我们更加明白,除了基因遗传,孩子所处的生长环境也影响潜能的发展。孩子大脑发育离不开环境、智力和人格潜能得到正向或者负向的发展随环境而定。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不存在致命基因,不论遗传了何种基因,所有人都有机会发展智力,培养丰富积极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幼年时期所处的成长环境,会在脑神经纤维中留下深刻印记,良莠兼具。换句话说,大自然赋予幼儿各种潜在的能力,使人类发展免于脱离大方向,同时生长环境又决定了这些潜质的发挥,环境所能提供的机遇决定幼儿能否充分展露和发挥潜能。这种观点是各大高校的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尤其是最具教学实践性的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 所公认的结论之一。 人并非注定可以发展语言、逻辑思维、情感和其他各种潜在的能力,只是具有发展的潜质。具有初始大脑构造并不保障智力的发展……人类只是带着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出生。想要真正发展智力,则需要借助环境所提供的条件。 比如语言。我们总是说,人生来具有语言的潜能,具备预置的构件来组织和表达语言。但若环境不允许,人类可能根本无法掌握语言。想要让先天语言潜能得到发展,必须得到环境支持,从出生到三岁之前的语言敏感期内获得持续的、丰富多样的语言刺激。仅此而已。无须任何其他教学法。人类只需年幼时处于丰富、有活力的语言环境之下,就能促进神经回路的发育。相反,如果三岁之前一直处于匮乏或是错误的语言环境下,语言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发育。 有一项名为“幼年之难”的惊人研究指出了语言环境的力量。研究者记录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42个家庭里孩子与父母之间几百个小时的互动。孩子从七个月开始被跟踪记录,直到三岁。研究者们统计得出,三岁孩子所使用的86% ~ 98%的词语均来自父母的语言。不仅如此,孩子语句的长短以及说话方式都与父母极其相似。来自贫困家庭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语言通常偏简短:“住手!”“下来!” 家境较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话题更为宽泛,父母能多用完整句子,能更多地与孩子交流沟通。研究者发现,来自较优越家庭的孩子在四岁时,往往比来自贫困家庭孩子多认得3000个单词,只是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在语言发展敏感期得到足够的培养。幼年的智力发展缺陷,会给将来带来更大困难,这些孩子未来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严苛的教育才能弥补成长敏感期的缺失。 环境差异导致智力发展的巨大差异。在此次跟踪研究中,优越家庭的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更为持久而丰富,三岁时测试智商比其他孩子高得多,九岁和十岁时的学习成绩也更好。如今我们也知道,从三岁的口语水平可以窥视出五岁阅读水平和八岁的文章理解能力。 幼儿早期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又受制于成长环境。不论出生于富裕家庭或是贫困家庭,所有人都应享有智力发育的基础条件。极端优越家庭的父母往往继承几代人细腻讲究的语言表达,但是这种家庭的新生儿如果从出生几个月起就处于匮乏、粗俗、语法错误的语言环境中,那么即使孩子家族中拥有一队大演说家,这个孩子未来的语言也将是贫瘠的,他的语言能力只能建立在语言环境所能提供的基础之上。语言环境未能教予的内容,孩子无法自行创造出来。出生于极端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从襁褓之中就处于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中,他的语言能力将得到极大发展,远超过亲生父母所能传授给他的。我们空有与生俱来的潜质,智力的发展仍完全依赖于环境条件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一样的,谁也逃脱不了环境造物者的掌控。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一切皆有可能,如此简单,却又令人振奋,人生富有戏剧性。新生儿未成熟的大脑,既能接纳无限开放的可能,又受制于环境,显得如此无助。 教育界最基本的一个信息:对于智力的培养而言,不存在决定性的基因。造成差距的原因不是基因,而是成长环境。所以,想要改变教育不公平,那么最需要全力关注的是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很显然,我们希望改变许多孩子的命运,那么不仅仅需要改变教育方式,同样需要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我们负有极大责任,为孩子建立足以激发其潜能的“营养丰富”的环境。塞纳河畔讷伊市的幼儿可以学习优雅丰富的语言,为将来的学业成功打下基础,而热讷维耶市的大部分孩子却生活在简单化口语化的语言环境中,被极大地限制了语言表达和智力的充分发展。 儿童一出生就拥有学习和爱的能力,幼儿心智的发展必须借助于与外界的接触,孩子们每一天都能够从周围世界中汲取有助于智力发展的养分。然而,由于成年人对这些知识缺乏了解,强加给儿童违背他们幼小大脑发展规则的教育系统,反而阻碍了孩子们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和爱心的发展。合作精神、慷慨、无私、热情,不应只是可有可无的品质,或是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的能力。这些品质是拥抱生命、绽放活力的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