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28.90
折扣价: 20.23
折扣购买: 故事的织体——电影编剧的操作系统
ISBN: 9787510869075
宋传,男,1971年出生,湖南人现居广东。自由写作者,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
第3章 什么是故事的织体 (3.1)编故事很像织毛衣 编故事和织毛衣的共同之处在于——织。都要搞清两个问题:织什么?怎么织?毛衣织的当然是毛线了,现在的毛线是不需要自己纺的,商场、网上大把,你只要挑选颜色和材质就行了,真正麻烦的是怎么织。 一件常规的毛衣基本上由衣领、衣袖、衣身组成,简单一点的织法是把三个部件单独织好,再组装。高端的织法是一体成形,所以织毛衣的人必需要有整体观念,或者叫结构观念。 具体操作无非就是用几根针挑着几根线正一下反一下地扎起来,真的这么简单吗?不是的。如果有图形设计,你每扎一下都是有讲究的;如果这些图形还由不同颜色、材质的毛线组成,那讲究就更多了。所以,毛衣的“织”主要难在怎么织,织什么基本不用操心。 编故事比织毛衣麻烦,麻烦就在于你先得搞清织什么,这可不像毛线可以到网上买现成的(抄袭者另说)。编故事到底是在编什么呢?随着编剧理论的不断丰富,这一问题好像越来越搞不清了。 各种剧本创作理论书中提到的故事“元素”越来越多,如人物、高潮、主题、冲突、对话、动作、角色、节奏、情节点、场面、事件、巧合、勾子、拐点、细节、背景、鸿沟、伏笔、分晓、弧光、人物关系、核心问题……而且随着理论家们的持续努力,相信很快会赶上化学元素周期表的。 理论越发展,我们越糊涂。问题出在很多做理论研究的人只强调深入,而忽视了浅出。把那根毛线研究到了分子级别,然后就出不来了,你让织毛衣的姑娘手握一把“分子”怎么弄! 所以,编故事先要对众多的故事“元素”进行简化与分类,把它们变成可以捏在手中的那几根毛线,就是故事“要素”。这不但是个技术的跨越,还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先理出头绪来,你才知道自己织的是什么。 织什么搞清楚了,怎么织就会简很多。怎么织本质上就是个要素组织方式的问题。现有教材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讲清楚的。难点有二,一、没有把元素归类成要素,一大把线头当然容易打结。二、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容易讲清楚,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艺术范畴的东西,根本讲不清楚。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理解入口。本书正是以音乐的“织体”作为借鉴,来搞清楚怎么织的问题。 (3.2)织体概念来自音乐 音乐中的“织体”是个什么概念?先来认识一下音乐中的“声部”。以合唱为例,我们看到舞台上的合唱队,前面站两排女的,后面站两排男的。是两个声部吗?不,是四个声部。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四个声部。 那划分声部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干不同的活(唱不同的音),再多的人如果唱的都是相同的音,那也只是一个声部,叫齐唱。这么多人唱不同的音,为什么可以不乱套,还可以比齐唱更好听? 织体是一种音乐的结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怎么把这些声部组织到一起。第一个声部在唱“do”的时候,其他声部唱什么音;第一声部旋律往上走时,其他声部怎么走,这些都是有规矩、有讲究的,可不能乱来。音乐中的“复调”与“和声”都是讲织体的专门课程。 (3.3)故事的织体只有七个声部 故事的“织体”就是编织故事的“声部”。把故事中的各种“元素”简化,归纳成人物、事件、主题三个故事支柱后,再把这三个支柱分解成身份、欲望、动作、核心问题、障碍、结果和意义七根线条,这些线条就是故事的声部。 这七个声部保持一定的关系发展、变化着,就奏出了美妙的故事乐章。不要被复杂的理论吓倒,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 (3.4)织出故事的逻辑与动力 ◆逻辑是故事的生命线,是故事成立的基本前提。 简单点说,逻辑就是规律,故事的逻辑就是故事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主要指事情的因果关系。因为你设置了一个嗜赌如命的人,负债累累便成为一种可能;因为你的主角有夜盲症,所以夜色成了他行动的巨大障碍;因为敌对双方狭路相逢,所以有了一场恶战。这都是逻辑,由此及彼的符合规律的可能性。 ◆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共同构成故事的逻辑土壤。 所谓理性逻辑是指来自科学知识,通过证实或证伪的因果关系,如重力向下,离心力向外;感性逻辑是指来自人们的经验、体会,如大江东去,三人成虎,黄道吉日。来自知识的理性逻辑与来自经验的感性逻辑是故事逻辑的基础。 感性逻辑从经验、体会可往外延伸为感受和预期,觉得这事可能发生或者可以接受。比如神话、科幻这类超现实的故事,正是建立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合理想象与逻辑自洽。 科幻故事要以现有的科学发现为根据,再发展出可以接受的有限的可能性。小行星可以撞上地球,但你不能让科学家派消防队员拿着水枪改变行星轨迹,拯救世界。神话故事的创作则必须限制在作者自己设置的各种前提下,二师兄是打不过大师兄的,大师兄头上的钢圈自己是取不下来的,唐僧是不可以腾云驾雾直奔西天的。 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作者会参照现实生活逻辑,为故事量身定制一套游戏规则,这一套规则就是这个故事的逻辑土壤,一旦生成,你就必须遵守,不能说变就变。 故事创作一定要遵循逻辑规律,符合逻辑是受众接受故事的基本前提。创作者不能为了某个精彩的情节或场景,而肆意挑战人们的逻辑感受。如果你需要一个结果,你必须设置一个可以导致这一结果的前提。只有有了坚实的逻辑基础,你的故事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观众才会相信它是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 ◆织体是一套驾驭故事逻辑的操作系统。 组成故事的要素非常多,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通过故事的织体,可以把零散的故事要素,组织成一个系统的逻辑网络,使创作者能够非常方便地理清织体声部内部以及声部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我们的创作始终运行在合理的逻辑框架内。 ◆动力是故事的生命力,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原因。 故事的动力是指故事向前发展、进行的力。比方一首歌曲或一首韵律诗,一旦启动第一句,就不能随便停下来,在中间哪个地方停下来都不合适,必须走到最后一句。这种欲罢不能的力就是动力,这种动力是由诗、歌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带来的。 故事的动力也是由这种不稳定性造成的。一幕发展到下一幕,一个序列发展到下一序列,一个场景发展到下一场景,正是由于每一个单位的不稳定性,故事才有了向下发展的冲动。故事创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合乎逻辑的前提下,制造故事向前发展的不稳定性。 当然这种不稳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诗与歌的每一句在稳定程度上的差异,这种稳定性的差异决定了动力的强弱。 ◆织体是一套编织故事动力的操作体系。 故事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连接方式,是造成故事不稳定性的推手,是故事动力的形成原因。通过故事的织体,设计、优化这种作用方式与连接方式,我们不但可以创造这种不稳定性,还可以控制这种不稳定性,让它为故事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必需且可控的动力。 织体作为故事结构的新概念,对于故事创作中的逻辑与动力的把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手段。 这是一本极具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编剧书。 理论创新——首次提出“故事织体”理论,为编剧学习与故事创作构建起全新的系统性平台。 人物关系——全新的、极具操作意义的人物关系分类和设置方式。 过程案例——植入一个完整的原创案例《翻谱人》,清晰展示故事创作的每个过程的每个动作。 工作表格——大量可作为创作工具的工作表格。 内容笔记——每章节末有对相关内容总结提炼的笔记,并把所有笔记在书末进行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