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焦虑的意义
ISBN: 9787540779184
朱侃如,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资深翻译工作者。译有《神话》《坎伯生活美学》《千面英雄》《女性主义》《维根斯坦》《荣格心灵地图》《哭喊神话》《权力与无知》《焦虑的意义》等书。 罗洛·梅(Rollo May),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与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罗洛·梅曾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哭喊神话》等二十余部。《焦虑的意义》为其代表作之一。
在弗洛伊德和其他深度心理学家出现之前,焦虑 的问题是属于哲学伦理学和宗教讨论的范畴。特别着 力于焦虑与恐惧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建立抽象的知识 系统并不感兴趣,倒是人类存在的冲突与危机吸引了 他们的注意。正因为焦虑是人类无可回避的处境,所 以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于是,历史上对于焦虑 及其相关问题的真知灼见,多出自那些同时关注哲学 与宗教问题的思想家,如斯宾诺莎、帕斯卡和克尔恺 郭尔等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探索焦虑问题的哲学背景,对于了解当代的焦虑 有两点帮助。首先,最明显的助益就是,我们可以在 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寻觅出焦虑意义的洞观;例如 克尔恺郭尔所见的这类观点,不仅预示了弗洛伊德理 论的到来,更在某些方面预测了弗洛伊德以后的发展 。其次,这样的探索也可以澄清我们社会中焦虑问题 的历史背景。由于个体的焦虑受限于他所在的历史文 化处境,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个体的焦虑,就不能 不对他的文化以及形塑他成长氛围的主要观念有所了 解。①因此,本章研讨说明的重点是,对当代的焦虑 具关键影响的某些文化议题与态度,究竟是如何产生 的。 以身心二元分立的议题为例,这个观点的现代主 流版本是由笛卡儿以及其他17世纪的思想家所提出来 的。它不仅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造成许多人的心 理分裂与焦虑,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为弗洛伊德定下了 讨论焦虑问题的基调。②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对“理性的” 、机械的现象过度热衷,却对所谓“非理性的”经验 加以抑制。因为焦虑总是有些不理性,于是我们的文 化便倾向压抑这样的经验。我们不妨以两个问题来探 讨这项议题:为何直到19世纪中期,焦虑才被认为是 问题而浮上台面?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前,尽 管针对恐惧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已成为主流达半世纪之 久,但是心理学各家学派却根本不把焦虑这个问题当 一回事(精神分析学派除外)?在诸多分歧的回应中,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答案是,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 我们对“非理性”现象的观察,便普遍采取一种保持 距离的态度。我们只有当某些经验能够被“理性地” 表达——也就是能提出知识上的“理由”时,才会认 可这些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合理的研究范围。我们在 本书几个关于未婚妈妈焦虑研究的案例中,便可以看 到这样的倾向。让我们特别看看海伦(第九章)这个例 子。她因未婚怀孕而十分焦虑,但是她却不断地关注 自己怀孕的客观“事实”,以此压抑焦虑。海伦把理 智上不能“接受”和解释的想法与感受,都排除在意 识觉察之外的做法,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人的缩 影。 因为恐惧是具体而明确的经验,我们可以提出“ 合于逻辑的”原因加以解释,并且可以用计量的方式 进行研究;但是焦虑则不然,它在人们的经验里,乃 是一种极端非理性的现象。因为焦虑的非理性特质而 压抑它,或者用“恐惧”一词将它合理化的倾向,在 我们的文化中绝不限于高级的知识圈里。在医疗临床 或精神分析的治疗工作中,焦虑的问题也不断成为主 要的障碍。本书的个案海伦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我 们若是想要了解这类倾向是如何发生的,那么就必须 深入探索我们的社会态度与规范形成的背景。 在接下来的讨论里,我将不会把哲学的解释系统 当成事件的因果,而是把它们视为该时代整体文化发 展的一种表现。那些哲学解释系统对当时和后世具有 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例如我们将在本章中提到的哲学 家),正是那些能成功穿透和传达文化发展之主流意 义与方向的人士。因此,由某个时代知识领袖提出的 解释系统,便会以无意识认定的形式,成为后世许多 人们的共同看法。③ 我们的讨论以17世纪为起点,因为主导现代的思 想系统,是在那个时候成形的。虽然指引该世纪科学 家与哲学家的许多发展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浮 现,但是一直要等到17世纪,这个由笛卡儿、帕斯卡 、莱布尼茨、洛克、霍布斯、伽利略、牛顿等大家所 塑造的经典时代,这些原则才得以形成系统。 在了解人类本质这件事上,17世纪的哲学有一个 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它们提供“人类问题的理性解决 之道”。④这些学说的公分母在于,它们相信人是理 性的动物,有能力在知识、社会、宗教以及情绪生活 上自主。数学被认为是理性的主要工具。这种对“自 主理性”(保罗·蒂利希的用语)或“数学理性”(卡 西尔[Emst Cassirer,1874—1945,译注:德国新 康德主义哲学家]的称呼)的信念,乃是文艺复兴以降 主导文化革命的知识原则,它推翻了封建和专制,最 终成就了布尔乔亚阶级的独尊地位。当时人们相信自 主的理性可以掌控个人的情绪,例如斯宾诺莎就持这 种看法。自主的理性也可以使人类掌控物理的性质, 这个信心后来被物理科学一日千里的进步完全验证。 这股发展的动力是由笛卡儿对心物的截然二分所赋予 的,内摄(intension)的思想过程与外延 (extension)的物理性质毫无干涉。 重点在于笛卡儿二元论引申出来的副题——包括 身体在内的物理性质。可以借由机械与数学的法则来 了解和控制。于是,当代对易于以机械和数学处理的 现象,便过度地热衷。这个过度热衷的倾向,一方面 使得人们尽可能地把机械与数学的方法,应用到各种 经验领域中去,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把那些不易于 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经验面向,剔除于我们考量之外 的风潮。在文艺复兴后新兴工业主义的需求下,对于 非数理以及“非理性”经验面向的压抑,可说是携手 并行、互为因果的。凡是可以被计算和被度量的,便 在工业和工作的世界里具有实用性,而“非理性”的 事物则没有这样的价值。21-23 《焦虑的意义》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