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42.80
折扣购买: 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作品集)
ISBN: 978753278778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内容简介

\"【精彩书摘】:天刚蒙蒙亮。人尚未起身,手就伸向了电子屏,朝着新闻摸索而去。马上就得晨浴,然后手忙脚乱地开始新的一天,但还是可以见缝插针地瞄上一眼。遗憾的是,今天的新闻乏善可陈。入眼的第一条标题有点令人不解—“试行福利方案遭遇租户欠租激增”—管它呢,点开看看,说不定奥妙在其中。数据显示,直接向租户发放住房福利的某政府试行项目,遭遇大量租户拖欠租金。某地区预计,如果新政覆盖辖区内所有租户,损失总计将高达1 400万英镑。在这个酝酿中的“统一福利”计划里,其中一项关键制度就是将住房补助金直接发放给租户,而不是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声称,该试验有助于其确保该方案在全国的有效实施。看完了仍然一头雾水。政府决定改变对最贫困人群的住房补贴方式,这显然是件重要的事情;这家正派的新闻机构也花费了时间和财力来向公众介绍该方案的细节,但是要想对此产生真切的关注却并不容易。这丝毫不足为奇。 我们经常看到似乎颇为重要的新闻标题,私下里却觉得那则新闻事不关己。阅读现代民主国家的新闻机构出品的所谓“严肃”政治报道时,最常见的两种反应就是乏味和困惑,这也是最令人羞耻,因而被竭力隐藏的两种感受。沿着新闻提要看下去,有一则澳大利亚乱伦食人案,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也许在内心深处,我们就是这样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公民。但是,先别太过苛责自己,假设在同样的情形下,我们看到的新闻标题是:“俄罗斯男子咨询律师”,后面跟着这样的报道:房间里等着六个人,其中三个妇女分别是老妇、少妇、商贩太太;另外三个男子分别是戴戒指的德国银行家、蓄胡子的商人,还有个身着制服、佩戴领章的官员,看起来情绪不佳。两名文员坐在桌前书写,笔尖沙沙作响。写字桌上的文具十分精美,惹得(对于文具卡列宁可是行家)他不停打量。其中一名文员坐在椅子上,朝卡列宁一瞪眼,不悦地问:“什么事?”“我有事想请教律师。”假设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期待读者就此产生浓厚兴趣、迫切想知道后续发展,虽然不确定到底还会不会有“下文”。也许要再过好几周,这个令人疲倦的故事才能又续上十数行。 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想象我们会对《安娜 ? 卡列尼娜》产生真切的兴趣,然而,从一则冗长叙事中随意摘抄几个片段塞给读者,再将他们迅速拉开,且不提供任何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阐述,正是当今社会许多最重要的新闻报道的讲述方式,不论主题是竞选、预算谈判、外事政策提议,或是国家福利制度的变革。也难怪我们会觉得乏味。我们凑得实在太近了。以美术为比喻,这种新闻报道就好比让我们隔着一两厘米的距离欣赏一幅油画,入眼只见模糊不清的蓝紫色,上面零乱分布着几处边缘染白的黑色线条。以这种近距离观察,我们真说不清画中究竟是木星的表面,还是皮肤的淤青,或是某种史前生物的足迹化石—而且听起来都不怎么迷人。而实际上,我们凝视的也许正是西方艺术中最具心灵震慑力的肖像画:提香的《吉罗拉莫肖像》之局部,只不过距离出了问题—因为你必须至少离画一米,才能领略到这件大师作品的种种趣味。 英伦才子╳生活方式引领者╳演说家阿兰·德波顿作品,探索我们与新闻的关系、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