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风骨

笔墨风骨
作者: 启功
出版社: 中国经济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笔墨风骨
ISBN: 9787513674706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启功(1912—2005)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文史学者。字元伯,一作元白。清雍正帝九世孙。幼年失怙,发愤自学。从贾羲民、吴镜汀、齐白石习书画,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号“诗书画三绝”,创“启功体”。曾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职。有《启功全集》行世。 【编者简介】 李强,字自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启功作品编辑室、启功全集编辑室主任,传记电影《启功》编剧之一。现为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创会秘书长、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著有《百年巨匠启功》等。"

内容简介

"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 一 谈起这方面的事,首先碰到书法问题。 中国的汉字,虽然有表形、表声、表意种种不同的构成部分,但总的称为——可以姑且叫作——“方块字”,辨认起来,仍是以这整块形状为主。因此这种形状的语言符号的书写,便随着中国(包括汉族和用汉字的各族人民)的文化发展而日趋美化。所以凡用这种字体的民族,都在使用过程中把写法美化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这个道理并不奇怪,即便是使用拼音符号的字种,也没见有以特别写得不好看为前提的,同时生活习惯不同的民族之间,他们文化传统不同,不能相比,也不必硬比。比方西洋人不用筷子吃饭,而筷子并没失去它在用它的民族中的作用和地位。又如不是手写的字,像木刻版本或铅字印模,尚且有整齐、清晰、美观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就像纯粹用声音的口头语言,也还要求字音语调的和谐。我们人类没有一天离得开文字,它是人类文化的标志,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服装、建筑、器具等一样,有它辉煌的历史,并且人类对它有美化的迫切要求。 当然,只为了追求字体的美观,以致妨碍书写的速度及文字及时表达思想的效用,是“因噎废食”,是应该反对的。同时所谓书法美的标准,虽在我们今天的观点下,也可能有某些好恶的不齐,但是那些不调和的笔画和使人认不清的字形,总归不会受人欢迎。难道专写过分难辨的字,使读稿或排字的人花费过多的猜度时间,可以算得艺术的高手吗? 有人说汉字正在改革简化,逐渐走上拼音化的道路,人们都习用钢笔,还谈什么书法!其实这是不相悖触的。研究成为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的古人书写遗迹,和文字改革固不相妨,而且将来每字即便简化到一点一画,以及只用机器记录,恐怕在点画之间未尝没有美丑的区别,何况简体或拼音符号还不见得都是一个点儿或一个零落的笔道儿呢? 以前确也有些人把书法说得过分神秘:什么晋法、唐法,什么神品、逸品,以及许多奇怪的比喻(当然如果作为一种专门技术的分析或评判的术语,那另是一回事,只是以此要求或教导一切使用汉字的人,是不必要的);在学习方法上,提倡机械地临摹或唯心的标准;在搜集范本、辨别时代上的烦琐考证,这等等现象使人迷惑,甚至令人厌恶。从前有人称碑帖拓本为“黑老虎”,这个语词的含义,是不难寻味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迁怒而无视法书墨迹和碑帖本身的真正价值。相反地,对于如何批判地接受这宗遗产,在书写上怎样美化我们祖国的汉字,在研究上怎样充分利用这些遗物,并给它们以恰当的评价,则是非常重要的。 二 对于书法这宗遗产的精华,在今天如何汲取的问题,不是简单篇幅所能详论,现在试就墨迹和碑帖谈一下它们的艺术方面、文献方面的价值和功用。 法书墨迹和碑帖的区别何在?法书这个称呼,是前代对于有名的好字迹而言。墨迹是统指直接书写(包括双勾、临、摹等)的笔迹,有些写得并不完全好而由于其他条件被保存的。以上算一类。碑帖是指石刻和它们的拓本。这两种,在我们的文化史上都具有悠久传统和丰富的数量。先从墨迹方面来看: 殷墟出土的甲骨和玉器上就已有朱、墨写的字,殷代既已有文字,保存下来,并不奇怪,可惊的是那些字的笔画圆润而有弹性,墨痕因之也有轻重,分明必须是一种精制的毛笔才能写出的。笔画力量的控制,结构疏密的安排,都显示出写者具有深湛的锻炼和丰富的经验。可见当时书法已经绝不仅仅是记事的简单符号,而是有美化要求的。战国帛书、竹简的字迹,更见到书写技术的发展。至于汉代墨迹,近年出土更多,我们从竹简、陶器以及纸张上看到各种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字迹:精美工整的“名片”(“春君”等简);仓皇中的草写军书;陶制明器上公文律令式的题字;简册上抄写的古书籍(《论语》《急就章》等);等等。笔势和字体都表现不同的精神,使我们很亲切地看到汉代人一部分生活风貌。 汉以后的墨迹,从埋藏中发现得更多。先就地上流传的法书真迹来看:从晋、唐到明、清,各代各家的作品,真是五光十色。书法的美妙,自然是它们的共同条件之一,而通过各件作品,不但可以看到写者以及他所写给的对方的形象,还可以提供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资料。至于因不同的用途而书写成不同的字体,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书风,更可以做考古和文物鉴别上许多有力的证据。 举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藏品为例:像张伯驹先生捐献的一批古法书里的陆机 《平复帖》,以前人不太细认那些字,几乎视同一件半磨灭的古董,现在看来,他开篇就说:“彦先羸瘵(zhài),恐难平复。”陆机的那位好友贺循的病况消息,仿佛今天刚刚报到我们耳边,而在读过《文赋》的人,更不难联想到这位大文豪兼理论家在当时是怎样起草他那些不朽作品的。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在当时不过是一封普通的信札,简单和程度,仿佛现在所写的一般“便条”,但是写得那样讲究,一个个的字都像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这种书札写法的传统,直到近代还没有完全失掉。较后的像五代杨凝式《夏热帖》和宋代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頫等名家所写的手札,不但件件精美,即在流传的他们的作品中,都占绝大数量。这种手札历代之所以多被人保存,原因当然很多,其一便是书法的赏玩。 文学作家亲笔写的作品,我们读着分外能多体会到他们的思想感情。从唐杜牧的《张好好诗》,宋范仲淹的《道服赞》,林逋、苏轼、王诜等的自书诗词里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严肃而愉快地书写自己的作品。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是一卷禅宗的语录,虽然是狂草所书,但那不同于潦草乱涂,而是纸作氍(qú)毹(shū),笔为舞女,在那里跳着富有旋律、转动照人的舞蹈。南宋陆游自书诗,从自跋里看到他谦辞中隐约的得意心情,字迹的情调也是那么轻松流丽,诵读这卷真迹时,便觉得像是作者亲手从旁指点一样。这又不仅只书法精美一端了。再像张即之寸大楷字的写经,赵孟頫写的大字碑文或长篇小楷,动辄成千累万的字,则首尾一致,精神贯注,也看见他们的写字功夫,甚至可以恭维一下他们的劳动态度。 至于双勾临摹,虽不是原来的真迹,但勾摹忠实的仍有很高的价值。像王羲之的《兰亭序》,原本早已不存,而故宫博物院所藏有“神龙”半印的那卷,便是唐人摹本中最好的一个。无论“行气”“笔势”的自然生动,就连墨色都填出浓淡的分别。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原稿添了“崇山”二字,涂了“良可”二字,还改了“外、于今、哀、也、作”六字为“因、向之、痛、夫、文”,现在从这个摹本上又见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的“每”字原来是个“一”字,就是“每”字中间的一大横画,这笔用的重墨,而用淡墨加上其他各笔。在文章的语言上,“一览”确是不如“每览”所包括的时间广阔,口气灵活而感情深厚。所以说,明明是复制品,也有它们的价值。同时著名作家的手稿,虽然涂改得狼藉满纸,却能透露他们构思的过程。甚至有人说,越是草稿,书写越不矜持,字迹越富有自然的美。所以纵然涂抹纵横的字纸,也不宜随便轻视,而要有所区别。 怎么说书法上能看出书者的个性呢?即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笔迹也是那么流动;而能使“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范仲淹,笔迹便是那么端重;佯狂自晦的杨疯子(凝式),从笔迹上也看到他“抑塞磊落”的心情;玩世不恭的米颠(芾),最擅长运用毛笔的机能,自称为“刷字”,笔法变化多端,而且写着写着,高兴起来便画个插图,如《珊瑚帖》的笔架。这把戏他还不止搞过一次,相传他给蔡京写信告帮求助,说自己一家行旅艰难,只有一只小船,随着便画一只小船,还加说明是“如许大”,使得蔡京啼笑皆非。至于林逋字清疏瘦劲;苏轼字的丰腴开朗,而结构上又深深表现出巧妙的机智。这等等例子,真是数不完的。尤其是人民所景仰的伟大人物,他们的片纸只字,即使写得并不精工,也都成了巍峨的纪念塔。像元代农民保存文天祥字的故事,便是一个例证。" "★大师启功“中国文化四讲”系列艺术精装版首度面世。 ★大师启功的中国书法讲记,人人能读懂的书法入门书。 ★精选百幅传世碑帖,全球博物馆馆藏精品,多种绝版资料,龙行龘龘,展现中国三千年书法之美。 ★为书法长卷设置细节图,看清博物馆中看不清的细节,读懂书写的秘密。 ★为文史知识、专业术语、生僻字词添加注释。 ★含670mm高清书画对开长折页:宋代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长卷。 ★附加书法小史,5分钟读完书法三千年发展史。 ★附加书画索引,方便检索。 ★随书附赠专属藏书票。 ★使用纯质纸印刷,呈现细腻轻奢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