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作者: (美)克雷格·马尔金|译者:赵逸奔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50
折扣购买: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ISBN: 9787539996202

作者简介

【美】克雷格·马尔金博士(Craig Malkin, PhD),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首席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咨询师,有超过20年从业经历。 他曾在《今日心理学》《时代》《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发表多篇社交、心理类文章,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其研究领重于人际关系(亲人、爱人、朋友、同事)领域,并成立一家治疗与咨询公司,以帮助他人解决了社交、情感上的难题而广为人知。

内容简介

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和同学很喜欢参观剑桥科学博物馆。有一件展品特别能吸引他们。那是一盏台灯映照一小块瓷砖。他们扭动台灯上的旋钮,就能改变灯光的颜色。但是每次灯光变颜色的时候,瓷砖也变色。刚刚还是艳红的瓷砖,颜色变深,成了紫色,又变为黄色、绿色,变幻无穷。在变化的过程中,一些颜色混在一起,很难说是什么单色。一个听上去简单的问题,瓷砖是什么颜色的?突然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喜欢清楚明白的分类,这让生活更简单,世界更有秩序。瓷砖可以是绿色或者红色,但不能同时是。类似地,我们也倾向于极端化的思考——空还是满,黑还是白,好还是坏。然而,一旦我们更仔细地看世界,分类就模糊了。即便是墙上的油漆颜色,因为光照角度和强度的不同,一天之中也会变化。生活中几乎任何事物都有细微的变化和差异,包括态度、情感和人格。 所以,不要把自恋看作有或无的东西,而是想象一条从0到10的直线,像下面这条一样,自觉独特的渴望从左到右逐渐增加。 自恋分布谱 自恋有其益处 “将无数须眉巾帼的壮举抹杀于无形中——男性 遭受的伤害尤其严重,可能应归咎于睾丸激素吧—— 在我看来自恋正是罪魁祸首。其危害与傲慢相比,有 过之而无不及。对女性来说也是如此。自恋堪称杀人 者。” ——本·阿弗莱克① 自恋。这个词近来如此名声大噪,大概连那喀索 斯自己都要骄傲得脸红。翻翻报纸杂志,看看夜间新 闻或者每日脱口秀,听听上班族对着手机讲话,和隔 壁邻居扯几句闲话,你会发现这个词不厌其烦地蹦出 来。每个人都提起它,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演员、 时评家、治疗师、最高法院大法官,甚至是教皇。再 加上我们正处于所谓的“自恋流行病”高发期,也就 难怪这个词无处不在。再没什么能让人们谈论自恋像 谈论疾病暴发那样了,尤其当疫情已经恶化(正如本 ·阿弗莱克担心的那样)。 那么“自恋”到底是什么意思?虽然人们带着疑 虑频繁使用这个词,它的定义却惊人地模糊不清。口 头上,这个词不过是一般的批评,指过度的自我意识 ——自我崇拜,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或者妄自尊大 。媒体则惯于把这顶帽子扣到疯狂自拍的名人和大放 厥词的政客头上。 然而这就是自恋的全部含义了?虚荣心?寻求关 注?其实在心理学圈子里,它的含义也不见得明晰。 自恋可能指某种令人讨厌却十分常见的性格特征,或 者指某种危险罕见的心理障碍。任你选择。不过要快 点,因为心理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它根本不算疾 病。 以上观点看起来似是而非,不成体统,但有一个 共同的假设:自恋心理完全是破坏性的。 很可惜,这并不对。 自恋心理可能带来危害,没错;网上也充斥着文 章博客,记录受害者在极度自恋的爱人、伴侣、父母 、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手上遭受折磨。那些故事听 起来既伤感又吓人。但那只是自恋心理很小一部分, 并非其全貌。除非我们从整体认识自恋心理,否则基 本不可能理解它为何以及如何变得具有破坏性,更别 提让自己免受破坏性自恋伤害了。 相对地,现在还出现了另一种惊人的观点,认为 自恋心理对我们方方面面都有利;即便我们所爱的人 像那喀索斯一样,陷于自我迷失的危险,也还有希望 改变。 自恋不是难改的性格缺陷,也不是严重的心理疾 病,或一场由社交媒体迅速传播的文化瘟疫。认定它 是一个问题,就像认定心率、体温或者血压是问题, 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它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人 类倾向:自觉独特的动力。 事实上,心理学家在过去二十五年里整理出海量 证据,证明大部分人深信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好。 如此充分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得出了一个必然结论:自 觉独特的欲望绝不仅仅是傲慢的笨蛋或者反社会者所 特有的。 比如来看一种名为“我如何看待自己评级”工具 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份广泛使用的问卷,用来测量“ 自我提升”(不现实的自我正面评价)。受访者被要 求以各个标准给自己评级,包括热情度、幽默度、不 安全感及侵略性(你认为你处在平均水平还是在前25 %、15%或10%)。在多个国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比80%同辈人有更多的 优点和更少的缺点。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布 朗在研究数十年的实验结果后得出结论,“大部分人 并不认为自己平凡、普通,而是认为自己独特(斜体 另加)、唯一。”这一普遍的现象被命名为“优于常 人效应”。 你也许会担心这些结果证实了一场全球性的社交 瘟疫,但事实却是稍稍膨胀的自我有其益处。其实, 无数的研究发现,自以为优于常人的人比起谦卑的同 辈更开心,更善于交往,身体也往往更健康。他们得 意洋洋地走路,这和许多优良品质有关,如创造力、 领导力及高度自尊,这些都有利于工作。良好的自我 形象赋予他们信心,帮助他们挺过溃败,忍受惨重的 损失。 波黑战争的幸存者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理学家 和社会工作者在对一组幸存者进行抑郁症、人际交往 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相关评估时发现,认为自己 优于常人的幸存者比对自己抱有更现实看法的幸存者 更健康。在9·11幸存者身上也存在类似情况。自觉 独特似乎能帮助灾难幸存者以更小的担忧和更大的希 望面对未来。 P2-4

你是否有点小自恋?你是否偶尔会自卑?你在别人眼中是不是缺乏自信?

 

哈佛大学交际心理学课堂上,哈佛医学院心理学教授教你:看穿人性,挖掘自己性格另一面。

 

自信向左:享受伟大的幻想而不上瘾,这要求一种对自我感觉良好的能力——对自尊和自我价值有稳固的意识,享受关注与赞扬,但不会急不可待,证明自己。

自卑向右:拒绝大梦想,拒绝平庸,他们往往极其傲慢,屈尊与人,但也可能羞怯,充满羞耻感,更常见的是,他们在两种姿态间波动——一天自觉独特,下一天自觉无用。

无论如何,请记住:

自恋与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别是程度的问题,而不是类别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