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自我意识

道德与自我意识
作者: 胡真圣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道德与自我意识
ISBN: 978701019487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现代伦理反思 一、自由作为自我的希望 希望是一种哲学想象力,卢梭的自然状态、康 德的目的王国、黑格尔的合理国家与世界历史、马 克思的共产主义都表现了哲学的希望。希望是自我 理解,表现为从社会体制、他者等对象性或非对象 性存在中寻求自我认识。海德格尔的在世的理解、 哈贝马斯的交往沟通、罗尔斯的秩序良好的社会, 这些都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途径。它们或在本体上 确立自我理解的先在性、本根性(海德格尔),或 寻求走向自我理解的普遍主义规范(哈贝马斯), 或者是普遍主义道德的社会建构(罗尔斯)。 我们正处在只有欲望——“自然欲望与社会欲 望”——成为主导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而活的问题 ,在现实主义的地基上是难以解答的,因而需要有 希望这样一个生存维度。没有希望就没有拯救,就 不知也无从去开辟新路。希望哲学要借助宗教主义 的“出世”(救世)论,要借助情感主义的“伤世 ”论,但它走的是理性主义的路途,是“适世”论 。 希望哲学要解决个体与类的冲突,因此要寻求 规范普遍主义。但是,要警惕回到独断的整全主义 那里。德国基督教思想家舍勒则以个体人格为出发 点与归宿,最终走向一个以爱为秩序的世界。 希望哲学于对象物中寻求自我理解、自我认识 ,以确立与充盈一个“内在性”。黑格尔称这种内 在性为:思辨中这种最深奥的东西,作为自我相关 的否定性的无限性,这一切活动、生命和意识的终 极泉源。 最深奥的东西是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的无限性, 这是一个复合判断:自我相关指自我是无法被摧毁 的,自我在一切事物之中,但又保持或属于自身。 不然,他就会淹没于他的世界中。自我又否定自身 ,设定自身为对象,这样他才能与世界打交道,才 能使自己丰富与有内容。但是,这个否定仍然在自 我的控制之内,此所谓自我相关的否定性。否则, 没有了控制力,他就会受到世界的压迫。此自我相 关的否定性是成人的过程、是社会精神生命(不是 自然生命)的历程,也因此不可能有一个终点与上 限,这就是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的无限性。 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的无限性,这就是一切活动 、生命和意识的终极泉源。自否性与自成性的统一 才是真正的意志,而人,应该对世界起意志。但在 非哲学世界中,自我相关的否定性是容易被打成两 截的,或者只有自我相关,即自我单纯地坚持自我 ,自我就是空无内容的我思性,或者,当出于自身 的否定开始后,在否定性中无法看出或找到自身。 在非哲学世界中,在这两种情形下,一切活动、生 命和意识的终极泉源相反与自我相关的否定性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