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扎西持林丛书
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具影响力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尤其是近年来,堪布大力倡导净土法门,引领有缘众生悉皆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内容简介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问:现在的社会,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 取掌声,反倒客观、冷静的观点少人问津,好像正确 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学 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 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 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 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 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 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 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 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 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 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 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 ,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 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 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 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 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 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 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 方式,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 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 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 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 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 和空间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 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 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 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 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 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 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 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 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 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 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 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 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 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 ,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 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 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 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 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 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