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作者: 蔡恒//高益荣
出版社: 万卷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60
折扣购买: 硕学方为席上珍(吴宓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ISBN: 978754705042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会通中西古今的“万能博士” 中国文化名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先驱,原清 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吴宓先生(字雨僧),l894 年诞生于陕西省泾阳县,是关中大儒刘古愚的再传 弟子,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同学有张奚若等 知名人士。吴宓于1911年考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7年赴美留学,192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 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 究院主任,延聘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 任四位学术大师任教,造就了我国近现代最优秀的 国学鸿儒:王力、陆侃如、高亨、姜亮夫等70余人 。他又主持清华大学外文系,制订了培养“博雅” 之士的方案,并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培养出我国 当代最负盛名的外国语言文学大师级学者:钱钟书 、曹禺、季羡林、李健吾、李赋宁、许国璋,等等 ,遂成为20世纪40年代享有教育界最高荣誉的“部 聘教授”,并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清华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这些成就奠定了他在我国教育史、文 化史、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凡考查过世界文明发展沿革的人都知道,学派 对繁荣一国之学术,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清华 学派”对于中国,不仅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而且推出了一大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术大 师,为举世所瞩目。然则,清华学派是一个有组织 、有纲领、有计划的学术团体或机构吗?也不是。 把这些学术大师联系在一起的,不过是他们共同工 作、生活在清华园而已。由于他们出身经历相似, 又朝夕相处,携手并肩地从事教学与科研,于是水 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特 点,乃至于共同的情趣与风貌。这就是“中西会通 ”“古今会通”,有些学者甚至“文理会通”。因 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会通派”。他们既有深厚 的国学根基,又有系统的西学素养。他们中的许多 人留学欧美,就读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 牌大学,精通多国语言文字。吴宓既通晓英、法、 德语,晚年还自学了俄语,称他学贯中西是当之无 愧的。他们又都了解古代,如中国的周秦汉唐,西 方的古希腊、罗马;同时又熟悉当今海内外世事, 博古通今是很自然的。吴宓虽在外文系,教的是西 洋文学,国学修养却是超一流的,正如朱自清、闻 一多,在中文系教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亦极为熟 稔。要不然,吴宓怎么又能担任中国国学最高学术 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还能主持中国外国 语言文学最具权威的清华外文系呢?清华学派的大 师们,无论从事教学还是科研,都能做到厚积而薄 发,得心而应手,无往而不利。更由于会通,他们 对于古今中外,就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有你无我 ,你死我活,而是取长避短,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使学术臻于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20世纪50年代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全国高校一度停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