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选讲(上下老年教育系列教材)

唐宋诗词选讲(上下老年教育系列教材)
作者: 编者:王艳平|责编:俞琦//汪婷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3.20
折扣购买: 唐宋诗词选讲(上下老年教育系列教材)
ISBN: 9787552641165

作者简介

王艳平,宁波开放大学(宁波社区大学)教授,从事老年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多年,主持过省、市哲社课题若干。

内容简介

专题一 初唐诗况 一、专题要点 本专题主要学习唐诗的分期、初唐诗的特征,以及在此框架下部分诗体、诗的题材、诗人境遇与创作等内容。本专题选读诗歌作品12首。 (一)唐诗的分期 全唐(618 —907)289年间,国家的政治经济存在着兴衰升降的状况,文学艺术也有着相应的变化。为了讲说方便,后人试图给唐诗的发展分段,由于着眼点不同,其所分段落也显现出差异。比如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分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个时期,元人杨士弘《唐音》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明朝的高棅在《唐诗品汇》里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段落,旁人在他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正与补充,于是就有了现在较为通行的“四唐分期说”: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先天元年(618 —712),凡94年;盛唐自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713 —765),凡52年;中唐自代宗大历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766 —835),凡69年;晚唐自文宗开成元年至哀帝天祐四年(836 —907),凡71年。 (二)初唐诗的特征 1.诗风、诗境虽沿袭齐梁,以奉和、应诏、伺宴为主,总体华丽,但已开始有意识地突破宫廷诗的狭隘。文学史上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以复兴汉魏古风为己任的陈子昂,都是这一时期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 2.诗歌的体裁、形式得到了发展。初唐诗人在齐梁以来五、七言诗的基础上,重视并采用沈约的声病理论,将调声、叶韵、对偶逐渐规律化,使律诗得以定型。“律诗”是唐代的新诗,唐人称为“今体诗”,而将之前无须守律的诗歌称为“古诗”。沈佺期、宋之问的诗歌,声律谨严,对仗精工,是律诗定型的代表。此外,七言歌行体诗在初唐极有特点,往往篇幅较长,音节圆转流美,四句、六句或八句转韵,修辞上多用对仗、回环、重叠、蝉联等手法,一气贯注而又缠绵往复,被称为“初唐体”,代表作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三)课堂话题 1.咏物之作与“咏蝉三绝”。咏物之作主要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作品。它的特点是“不粘不脱”,既要做到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唐代诗歌中有三篇咏蝉的佳作,被誉为“咏蝉三绝”,分别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前两篇均为初唐的作品。可留意三首诗的作意作法。这部分内容可参见专题二十八“咏物诗词”。 2.隐逸倾向与乡关之思。中国文化有两大思想渊源,一儒一道。儒家直面现实,探索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道家深入心灵,极力守护人的精神尊严。后世的诗词文章,都可以从这两方面找到精神支撑。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之所以在临歧之时从容豁达,与游宦中功业的追求不无关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叹不遇古人与来者,也是源于人生作为的理想与担当。而当生活不如意之时,道家的随遇而安、归顺自然、净化内心等则以种种变异而复杂的念头出现,诗文中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关于归隐以及还乡念亲的表达。如王绩《野望》在“徙倚欲何依”的彷徨与“相顾无相识”的孤独中,表达肉体与精神都无所依凭;张旭《桃花溪》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透露诗人对理想境界的神往,以及渺茫难求的怅惘;至于贺知章《回乡偶书》、宋之问《渡汉江》,则从诗人个性化的经历与体验的角度表现了“回归”的意思。 这部分内容可参见专题六“唐人山水田园诗”。 3.“初唐四杰”的价值与成就。“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活动于唐高宗、武后时期,“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就其各自的人生而言,颇具悲剧色彩,但在唐诗的发展史上,他们是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杜甫《戏为六绝句》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七言歌行中的哲理意味。初唐的七言歌行不仅形式婉转,意境优美,而且往往在深究宇宙奥妙、叹息盛衰变幻中表达人生哲理,表达对生命的依恋和青春的激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