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史: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363位皇帝速览

极简中国史: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363位皇帝速览
作者: 罗致平|责编:詹红旗
出版社: 中国文史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极简中国史:从秦始皇到溥仪中国363位皇帝速览
ISBN: 9787520539999

作者简介

罗致平,汉族,宁夏隆徳人,先后从事教学、新闻、行政等工作。曾发表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发表摄影作品三千多幅,有近千万字的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作品被各类报刊电台采用,有历史专著、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集被中国文史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剧和参与摄制的多集电视剧《他那一片天》及两部话剧获“五个一”工程奖。

内容简介

秦统一前的中国 本世纪初,中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陕西、重庆、河南、湖北、辽宁、河北、山东、宁夏、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众多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这些遗址无不证明: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南北各地发掘的石器始终具有自身特征,发现的人类化石从早到晚也有明显的继承性。 一 远在距今约800万年,腊玛古猿禄丰种就繁衍生息在云贵高原。而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距今约70万年前后的北京人,能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能够保存火种,还会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以采集、狩猎为生,而且学会了人工取火,开始捕鱼和缝制衣服,还会对逝者进行埋葬,知道用兽牙、石珠打扮装饰自己。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植物的认识、食用、栽培和储存,人的居住和生活,美的追求和体现,人群的相处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内蒙古赤峰兴隆洼等遗址,都出土了距今约12000年前后的栽培稻、粟、黍。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经能够修筑木构屋舍和水井,制作种植水稻的骨耜等农具,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制作陶器、玉器、骨器,运用雕刻等技术制作象牙、兽骨等艺术品。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大型原始聚落遗址,有房屋、窖穴、壕沟,屋内有炕有灶;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捕猎,用渔叉、渔钩、渔网捕鱼;能够制作精美的彩色陶器;已经使用纺轮纺织和骨针制衣。这一切都在证明人类很早就在中国大地上迈出了创造文明的步伐,而且这种步伐从来没有停止。随着漫长的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国历史也迈进了相对可以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 二 以正史观点,三皇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伏羲氏作八卦,造书契,味百药,制嫁娶礼,制九针,制陶埙,定历法,作瑟三十二弦,继天而立,设置官员;女娲氏开世造物,炼石补天;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创农业。在传说中,同时期还有燧人氏、有巢氏、祝融氏、共工氏等。 相传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合。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打败蚩尤,其势力和声望随之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炎帝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秦统一前的中国黄帝名轩辕,相传他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夫人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相传黄帝之后,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那时实行禅让制,即通过众议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最后,他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传位于品行高尚的舜。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父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9年无果被处死。接替治水的禹总结教训,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终于消除水患。禹全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1999年,考古学者在位于山西襄汾东北的陶寺,发掘出距今4300—4000年的都城遗址,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座大型城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随葬有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发现很有可能用于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有学者从该遗址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论,这座大城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认为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三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自大禹至夏桀共17王,历470年。其疆域东至今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的交界处,西至海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南至湖北省,北达河北省。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禹去世后,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其中央除国王外,还有“六事之人”,即六卿,各氏族部落首领成为诸侯,父权制时的家长大多成为贵族。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夏朝中心地区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二里头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鼎、爵、觚、盉等,大量酒器和出土的海贝、骨贝等实物表明,当时农产品已有剩余,商品交换也不只是以物易物。 夏代艺术方面的记载多见于传说。相传启能歌善舞,他从天帝那里得到《九辩》《九歌》和美妙乐舞《九韶》。夏桀有一支规模不小的乐队,所奏音乐人间罕有。夏代已有专职人员负责观测天象,《夏书》日食记载为世界首次。《竹书纪年》载夏桀时一次“星陨如雨”及夏代末年三次大地震,为世界最早星雨和地震记录。夏代已用干支记日,夏代历书《夏小正》记载一年十二个月气候、星象及重大农事政事。 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汤联络周边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四 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建都于亳。商朝传31王,前后554年,为奴隶制鼎盛时期,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 商朝政权机构有内服、外服之分。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官员设文官、武官和史官三大类。文官掌内政事务;武官掌马匹、军队、守边及田猎;史官掌管册、祭祀。商人崇尚鬼神,史官被赋予沟通天人职责,地位崇高。外服为分封贵族管辖区,有侯、伯、子、妇等称,遍布各地,藩屏王朝。 商王军队主要有左、中、右三师,一师约万人。商代前期作战以步兵为主,后期以战车为主。商代刑法条款明显增加,用刑名目和手段更加具体,后世沿用的刖、劓、宫、墨、大辟五刑已广泛施行。 商朝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稻、麦。生产工具多以木、石、骨、蚌做成,而且已经用木制耒耜翻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商人饮酒成风,证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果腹之余有粮酿酒。商朝商业更为活跃,货币以海贝为主,并出土有少量铜贝。 商朝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象征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技术先进,能够铸造司母戊鼎这样重达83284千克、工艺十分复杂的硕大青铜器。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出土的一些商代中晚期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而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商代甲骨文,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约15万片,已经识别的文字在1500个以上。甲骨文记事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商代已经有专门史官,他们兼有巫和史的职能,史的方面主要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商王行动、言论和其他的国家大事。商代音乐文化水平很高,初步形成了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体系,考古发掘出的乐器有陶埙、铜鼓、铜铙、铜钟、石磬等。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石磬制作精美,音质悠扬清远。出土的陶埙有五个音孔,能发九音。商代雕塑水平很高,器物花纹或浮雕有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蝉纹、鸨纹、鸟纹、蚕纹、鱼纹、牛头纹、鹿头纹、虎头纹等,无不神秘生动。商代天文历法进一步发展,观察天象更为细致。保存在甲骨卜辞中的阴阳合历《殷历》是现存我国最早历法。阴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并通过三年设置一闰月、五年再闰加以协调。商代已经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成六十干支记日。十天一旬,一月三旬。商代甲骨卜辞中共记录了头、眼、耳、舌、牙、小儿传染等共16种疾病,用“砭石”做医疗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