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文化的江山(王朝中国的确立)
ISBN: 9787521705331
自由写作者,独立学术人,以市场经济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通往立宪之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与李冬君合著),《中国史诗》。;.;历史学博士,独立学者,主要著作:《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乡愁的天际线》《思想者的产业》(合著)《载舟覆舟:中国古代治乱的经济史考察》(合著),译著:《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叶隐闻书》。《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等媒体专栏作家。
鼎立的国体——鼎在国家观念中的胜利 围绕“社稷”开展的群众性的集会活动,形成了“社会”。 “社会”,是在分配土地和粮食的群众性的祭祀活动中形成的。 土神与谷神的结合,具有农耕文明的属性,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当然就是个乡村“社会”,带有“公社”性质,与西方城市文明的市民社会的属性有所不同。 由此看来,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个“吃饭”的问题,而西方“社会”的核心问题,则是个“契约”的问题。这两个大问题,似乎都大到与古代国家起源相关,中国古代的国家起源,看来与“吃饭”有关,西方的国家起源,则与“契约”有关,解决“吃饭”问题要靠农业,而人与人的“契约”是因为商业。这里就有个古代国家本位的问题,靠农业的,当然是国以农为本,靠商业的,就发展出重商主义和资本主义那一套。 这样的差别,也可以说是追求统一的文化和趋于分化的文化导致的。 一般来说,追求统一的国家,国家规模都比较大,多半能够自给自足地解决“吃饭”问题。而趋于分化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城邦类型的小国,要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贸易中的“契约”原则,遂为立国之本,也是国际法。 在中国,解决“吃饭”问题的国之利器,有它的象征物,便是那只“鼎”。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一只陶鼎,它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样本。 诗曰: 岿然一只良渚鼎,几番北上到京城。 曾经中原凭人问,犹记当年有尧舜。 这鼎,从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对此,人们会联想到一个成语:问鼎中原。 何以要“问鼎中原”?回答这个“鼎”的问题,就与“中国”的来历有关了。 “中国”,本是个人文地理的概念,通常,在“中原”立国,即为“中国”——“中原之国”。但“中原”,并非地理位置的中央,而是四通八达,人文活动集中的地方。 同时,“中国”还反映了国家制度观念,表达了追求国家统一性的理想,当王制确立后,王权所在的“中央之国”,便是“中国”。此外,“中国”还有其属于政治文化的道统那一面,也就是王权主义,一旦形成,又会出现一个道统“中国”——“中道之国”。 可“问鼎中原”,除了“中原”,还有“鼎”,何以要问“鼎”而不问别的? 而且还要跑到“中原”来问,何以不问别处?“鼎”与“中原”因何缘起? 我们知道,最早的“鼎”,从“中原”裴李岗文化出土,可接下来,仰韶文化弃“鼎”用“鬲”,划出史前文化中国的分水岭,分了“用鼎文化区”和“用鬲文化区”。 苏秉琦在《略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文中指出,我国历史地理,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面向海洋的东南部地区和面向亚洲大陆腹地的西北部地区。 他还特别强调了“东南”这一部分在中国史前文明进程中的先导作用,说:“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的以‘鼎、豆、壶’组合而成的礼器、祭器的渊源就是这一地区。” 按照严文明的说法,“东南”部“用鼎文化区”,是从长江中下游到黄河下游的两河流域之间的半月形地带,也就是从江湖——“长江—太湖”——到海岱的江浙和山东地区。 这一带的考古学文化,按流域分布,从南往北,江南是良渚文化,江淮之间是薛家岗文化,黄淮之间的是龙山文化,它们所在的范围都是用鼎文化区,都以“鼎”立。 仰韶文化对“鼎”与“鬲”的选择,也许初不经意,但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文化分别。本来,鼎与鬲,皆为炊器,且为炊器中之大器,“民以食为天”的那个“天”,就要通过这样的大器来呈现。其差别,在于下面的三足部分,鼎足实心,鬲足中空,宋沈括《梦溪笔谈》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其功能,在于盛煮食物。 先民聚族而居,惯以大器聚餐,分食者众,若无分配机制,势必乱套,所谓“人口”问题,即滥觞于此,而管理“人口”,其根本就在于分配食物,以此而有礼制文明。 因此,鼎与鬲的分别,主要就在分配食物的方式上,亦即对“人口”的管理上,对它们的选择,有可能体现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形制上的差异,或许被用来当作文化区系的标志,当“绝地天通”来临时,二者的差异性,又被赋予了古代国家起源的意义。 以“鼎”为例,若以天、地喻之,那么盛煮食物之容器为天,鼎足为地,这两部分是隔绝的,能反映出“绝地天通”的国家意志。而“鬲”则不然,地足中空,与天腹相通,一副“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架势,显然不能作为“绝地天通”的王权国家的喻体。 还有“问鼎”二字,究竟问“鼎”的什么?我们回到这两个字的出处,来看《左传·宣公三年》怎么说:“成王定鼎……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由此可见,原来问的是“轻重”,论“轻重”,当然是“鬲轻鼎重”,因为,鬲足空虚,鼎足结实,由此一虚一实,而知孰轻孰重。且鼎、鬲二物,作为国之重器,径往形体增大和重量增加方面发展,鬲之空足,也就越来越给人以立足未稳的感觉,不适应向“重大方向”发展的需要了。故王权国家弃鬲用鼎,以鼎立国,摆出了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架势。 “问鼎”何以还要问到“中原”来呢?这一方面反映了太史公所谓“事起于东南,而收成于西北”的中国历史运动大势,另一方面也是“鼎”回老家寻根,带来了有关正统的国家观念。当年,裴李岗鼎文化流失于西北,流落到东南,与东南鼎文化相遇后,又被良渚文化连同国家观念一起送回来了,回来时,相遇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 原始鼎,是在陶釜下面,立三个支座,虽然最早见于中原裴李岗文化,但江南河姆渡、马家浜文化也都有了。它们之间,未必有继承关系,这样简单的构造,纯属实用功能的自然延伸,在哪里都有可能发生。物理功能简单,文化功能难免复杂,关键在于人所赋予的观念。没有比人的观念更复杂的了,再简单的构造,一旦与人的观念相遇,也会变得复杂起来,有时越简单的构造,被赋予的观念反而越复杂。比如,一个简简单单的太极图,就被赋予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念,同样,一只普普通通反映先民生活方式和族居习惯的鼎,也变成了贯通天、地、人的王权主义的国家观念的鼎。 “鼎”之本义,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显然,这是针对盛行于商、周的青铜鼎而言的,此前,陶鼎无耳,由此可见,被赋予了国家观念的鼎,基本上都是青铜鼎。那个“鼎”字,究竟被赋予了哪些与国家有关的观念呢?首先,鼎被赋予了王权观念,问鼎、定鼎、鼎命、鼎业,都与帝王之位和帝王大业有关;其次,鼎被赋予了政权机构的行政职能观念,如以鼎台、鼎臣、鼎辅、鼎司来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最后,还有天命观念,如以鼎祚、鼎运、鼎革喻国祚、国运以及革命等。 而“鬲”字,不仅未能分享国家观念,反而被国家观念边缘化和异化。与国家有关的带“鬲”的词,只有一个,那就是“鬲国”,据说,是夏朝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方国,明显带有贬义。与“鬲国”有关的氏族,被称作“鬲氏”,后来,还有作为行政建制的“鬲县”,这些都提不到国家观念的台面。更有被称作“人鬲”者,如果不是作为人格低下的奴隶,那最起码也是“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一群”,这些都表明了鬲文化在国家观念里的失败。更有甚者,乃至于将“鬲”异化为“隔”,当作分隔、闭塞解。鬲本中空,足与腹相通,何“隔”之有?但是,在国家观念的支配下,“鬲”被做了新解释,那真是“叫你隔,不隔也隔”。 鬲让位于鼎,并非鬲文化区的整体失败,毋宁说是一种妥协。因为东南鼎文化区只是为鼎提供了形式因,还有质料因,也就是青铜,则由西北鬲文化区提供。西北鬲文化区在玉石时代落后于东南鼎文化区,但却占了青铜时代到来的先机,早在马家窑文化里就已出现了青铜刀。不管这文化是原生的,还是驮来的,总之,只要比东南鼎文化区率先进入青铜时代就够了。当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鼎文化区带着国家观念和国鼎样式进入西北鬲文化区的中原时,玉器可为国玺,陶鼎岂能立国?必以青铜立之!正如良渚文化提供了一整套玉的政治文化以及有关国家观念的文明样式,而中原仰韶文化提供了实质性的国土一样,正是“从东南往西北”的鼎鬲两大文化区的统一,使一个更为辽阔的中原地理王国出现了。 40岁时开始构思“文化中国”的概念,50岁完成初稿,再经10年打磨沉淀,终于扩展成12册体系完整的著作,100多万字,1000余幅图片,中国大陆学者伉俪刘刚、李冬君,重新梳理从《山海经》时代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史,发现了一座“文化的江山”,以毕生积累,以一家之言,献给当代中国人的一套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 1.“文化中国”史观: “文化中国”史观是一个创新的提法,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带来新鲜的视角。“文化中国”是和“王朝中国”不同甚至对立的方法,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中国不过历史表象,文化中国才是历史本体。摆脱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深入文化江山的本体,重读中国历史,发现一座丰富的文化的江山。 2.思想者的见解: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夫妇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专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让他们的表达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为了普及一般知识,而是充满真知灼见。 3.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根本上是建立在对“文化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这样如此系统和鲜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国的巨大价值的,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4.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几千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用王朝来定义中国,以为王朝就是中国。久而久之,忘了到底何为“中国”。《文化的江山》追问中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不间断地延续至今的,从文化基因讲中国历史,探寻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5.将历史故事升级为思想与见识。 全书讲述王朝中国的确立与天下观的形成,尧舜禹汤的故事不只是统治者的政绩,更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6.同样的历史人物,从文化的江山里走出来,就会不一样。历史的主角不再是帝王将相,关注个体精神的勃发和自然的表达。 以帝王为核心,是传统中国史叙述的主线,而本套书中,推动历史发展的是那些对文化进步有贡献的个体。老子、孔子、司马迁、李白等人,才是栖居于文化江山中的主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再戴着皇帝的光环亮相,转而以“思想者”“歌者”“诗人”“书画家”等身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