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增订本)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增订本)
作者: 柳红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49.80
折扣购买: 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增订本)
ISBN: 9787220111785

作者简介

柳红,独立学者。1960年生,山西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现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内容简介

增订本序:1980年代的“民族记忆”/朱嘉明(选摘) 在中国经济改革四十周年之际,柳红的《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再版,值得高兴。因为这本**载了1980年代中国三代经济学人为中国改革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近年来,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表现出一种对1980年代的怀念情感,而且呈现出愈来愈浓厚的趋势。这其实是一种“民族性”历史记忆的表现。 在1980年代“民族性”的历史记忆背后,其实有着1980年代特有的“精神结构”,或者“精神范式”,而“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是其中*为重要的因子。 中国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丰厚和多元:***人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主义,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主义。不同的社会群体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农民的理想是吃饱饭,穿好衣,孩子能上学;市民和工人的理想是涨工资,家里有上“三大件”;知青的理想,回城,读书,找到工作;在科学家那里,让科学的春天持续下去,就是理想。 与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不可分割的还有浪漫主义。改革的浪漫主义和改革的理想主义是共通的。理想主义从来包含着浪漫主义的成分,浪漫主义从来和一种想象与精神联系在一起,每当一个时代被理想主义左右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洋溢着浪漫主义和美好想象,从而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1980年代改革,是对计划经济和当时体制的一次解构,解构过程导致社会呈现出增加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只是当时人们对此并没有那么自觉的意识。于是,改革导致人们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的解放,*核心的是人性的解放,激发出丰满的、色彩斑斓、万象纷呈的历史时期。中国在1980年代的改革浪漫主义,与18世纪末欧洲兴起的浪漫主义,有些相似之处,基于对传统理念和理性的幻灭和批评,重新认知直觉和想象力,其中伴随着一种波及社会不同层面的精彩和活力:星星画展,朦胧诗,意识流,校园歌曲,沙龙,聚会,交谊舞,各类包含新思想的丛书,等等。连经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轻工业品之后的商品消费,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对美的追求成为可能,广告、烫发、时装、色彩、商业都被赋予了浪漫主义。那时,经济学家也有他们的浪漫,为农民疾苦呼喊,为工人争取奖金,为企业扩权发声,为证明和结束短缺经济而思想、活动、写作、建言。与改革浪漫主义伴随的**,甚至一度影响了改革进程。1984年中青年经济学家的“莫干山会议”,体现了改革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 经济既是**大计,又与民生息息相关。《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记录的,不仅仅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改革开放历史,*是几代经济学人为重塑社会而付出的努力与斗争,所留下的遗憾与期待。我们致敬柳红,因为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经历转型之艰与瓶颈之痛的时刻,*需要从改革的源头之处去寻找新的动力。 ——《新京报》年度商业书致敬辞 在改革四十年时,政治和经济生态发生深刻改变,改革展现的是超出预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此时此刻,柳红书中所写的*大多数经济学家,或逝去,或老去,或离开了舞台,曾经占据**话语权的经济学家业已趋于沉默。经济学“显学”时代悄然结束。中国的经济学人是否需要有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怎样继往开来,怎样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创新,对中国社会转型有新的贡献? 柳红对1980年代的研究,集中在经济学界,从人与事入手,搜集史料,记下众多被遗忘的前辈,写出他们的名字和经历,为逝者,为失去话语权的老者、边缘者记录了他们曾经的努力和奋斗,重新赋予1980年代以鲜活的生命,表达对于历史和人的尊重。 ——朱嘉明【**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常常以个人,或**一种思潮来参与和影响一个**的经济政策,而这种群体性的、大规模的、***的参与和影响,实在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1980年代的改革,其实孕育了中国后来多种走向的基因。中国在21世纪的演变的各种可能性,都可以从1980年代的改革中找到原因,发现征兆。虽然时间并不久远,虽然很多当事人健在,但是,历史被有意无意地遮蔽、遗忘、误解了。我总是想,把那些被埋没的,发掘出来;把那些走向模糊的,清晰起来;把那些被歪曲的,纠正过来。 ——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