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9年级)

谈创造性思维(9年级)
作者: (美)罗迦·费·因格|译者:孔京京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3.80
折扣购买: 谈创造性思维(9年级)
ISBN: 9787570207824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著有《谈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纸牌》等书,启迪了千万读者。

内容简介

创造的过程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运用软思维和硬思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研究创造的过程。新想法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想象”阶段和“实践”阶段。 在想象阶段中,你产生想法,并用轻松的心态掂量琢磨这些想法。在实践阶段中,你评估并实施这些想法。用一个生物学的比喻来说,你在想象阶段使新想法萌芽,在实践阶段培育并收获它们。 在想象阶段中,你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这样做?我们能打破哪些现有规则?我们可以抛弃哪些成见?如果我们从后往前看待这个问题,会怎么样?我们能从其他行为准则中借用某种思路吗?想象阶段的格言是:“得出与众不同的想法。” 在实践阶段中,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想法有什么好处?我们有没有实施这个想法的资源?时间安排合理吗?谁能帮助我们?最终完成期限是什么时候?不能实现目标的后果是什么?实践阶段的格言是:“做成一件事。” 两种类型的思维在创造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通常在不同的阶段,它们的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在想象阶段,即当你寻找新想法应对问题的时候,软思维非常有效。而在实践阶段,即当你评估各个想法的优劣、缩小选择范围、进行风险分析、准备把想法付诸实施的时候,硬思维最能发挥作用。 在创造过程中,两种类型的思维都是必要的,这一点可以用制陶工制作花瓶来进行说明。如果你做过陶器的话,你就知道如果陶土有一定的柔软度,就很容易定形、制模、在陶轮上做出成品(易碎的陶土则很难定形)。而且,当花瓶定形之后,如果不放在窑里烧,就毫无实际价值。因此,软和硬的思维都是必要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作用罢了。 假如说软思维和硬思维都有优势,那么它们也都有劣势。因此,重要的是要了解每种思维在什么情况下是不适宜的。软思维在实践阶段会妨碍想法的实施,此时,坚决果断、直截了当比含糊不清、充满幻想更有价值。另一方面,硬思维在想象阶段会阻碍创造过程的发展。逻辑和分析虽然是重要工具,但过分依赖它们(尤其是在创造过程初期)会过早地束缚你的思维。 那不合逻辑 传统逻辑学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不相矛盾法则。运用逻辑学只能领会那些前后一致和不相矛盾的事物。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是含糊不清的:不相协调和彼此矛盾是人类存在的特征。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可以按照逻辑进行思考的事物数量有限,并且过分强调逻辑方法会妨碍你的思维。 然而,有些人很少使用软思维。他们对软思维的感觉是“那不合逻辑”。当遇到问题时,他们就立刻拿出他们的硬思维策略。如果你在创造过程的初期运用了一些软思维,你或许仍然会进入到“实质性问题”这一步,但至少你已经考虑过了多种可能。 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培养硬思维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而在发展软思维方面则很欠缺。事实上,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以剔除软思维为方向的,或者说,它最多教我们把软思维看成是一种低等工具。人类智能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我们有关智能的许多正统观念都只是建立在逻辑与分析基础上。对于许多智力测试体系的设计者来说,在他们关于智力的概念中,音乐、装潢设计、绘画和烹饪等才能似乎是没有位置的。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家,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指出:“如果有人说自己学会了思考,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认定他指的是学会了按照逻辑进行思考。” “那不合逻辑”这种思维枷锁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作为一名思想史学者,我注意到人们对思维过程的理解模式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技术水平。例如,17世纪,人们像看待镜子或透镜那样看待思维,这一点“反映”了当时光学和透镜制造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弗洛伊德式思维模式,似乎是以随处可见的蒸汽机车为基础的。人们的想法从潜意识到意识奔涌而出,就像蒸汽从锅炉运动到气压闸。20世纪早期,有些人把大脑看成是一个大型电话交换网络,电路和继电器遍布其中。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大脑”:计算机。它很恰当地描绘了我们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方面。例如,我们的大脑也在“输入”“输出”“存储”和“处理”信息,对信息做出“反馈”,并运用大脑的“指令”进行“编程”。 就其发展而言,计算机很有价值,但有些人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它,认为大脑真的是一台计算机。这样做的后果是,他们不仅会忽视思维中的软性部分,而且会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其他人。 我认为大脑不仅是一台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它还是存储各种经历的博物馆、为全息图编码的设备、供娱乐的运动场、有待强健的肌肉、产生想法的车间、要说服的辩论对手、被爱抚的猫、可以进行探索活动的游戏房、被搅拌的混合肥料堆,以及其他43种事物。塑造思维模式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完全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 “那不合逻辑”,这种思维枷锁带来的最令人悲哀的后果是枷锁下的囚徒忽视了大脑最细腻、最珍贵的一项创造:本能的预感。你的大脑不停地记录、连接、存储毫不相关的知识、经历和情感。此后,你只要向它提出问题,完全信赖它并用心倾听,它就会把这些互不相关的信息合成你正面临问题的答案——预感。这些预感并没有明显合乎逻辑的原因,但它们能引领着你尝试一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赴一次同一位素不相识异性的约会,在赛场上把赌注押在一只处于劣势的狗身上,心血来潮地去度一次假,或者对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的建议置若罔闻。 《谈创造性思维》一书,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被商业人士、青年英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等奉为经典,并翻译成十一种文字,入选世界多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