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疗疾方法)/黄帝内经科普丛书
作者简介
张新渝,男,1952年出生,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 长期从事《内经》、《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从教35年,从医40年。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共15部。
内容简介
在穴位这个大家族中,有着许多的“兄弟姐妹”,历代医家们通过长 期的实践,依照各个穴位与各条经脉的隶属关系,进行了整理,总体上可 以分为三大类。 1.十四经穴 又简称为“经穴”,指的是分布在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的穴位。 这些穴位,都有着固定的名称、确切的位置,又归属于十二正经与任 、督二脉。 各个穴位的治疗作用虽不相同,但同属于一条经脉的所有穴位,都具 有能够治疗本条经脉病证的共同作用。 十四经穴,《黄帝内经》中虽然提到了有“三百六十五”之说,但实 有其名的,只有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计160个;至西晋《针灸甲乙经 》记录有349个;到了清代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目前一般以此为 准。 由于十二正经都是对称性循行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因此十二正经的每 个穴位都是左右对称各一个;而任、督二脉分别循行在身体前后的正中线 ,所以此二脉的每个穴位都只有一个。 十四经穴是《黄帝内经》也是中医学针灸疗法操作运用的主体部分。 2.经外奇穴 又简称“奇穴”,指对某些病证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虽然也有固定 的名称和确切的位置,但并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这些穴位的分布比较分散,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奇腧,未有 常处也。”但它们与经络系统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代的针灸文献中可 以发现,有许多十四经穴,都是由经外奇穴纳入的。 经外奇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一些记载,如“刺十指间”(即手背各 指缝中间的八邪穴、足背各趾缝中间的八风穴)、刺舌下两脉(即舌系带两 侧静脉上左侧的金津穴和右侧的玉液穴)。 目前,多数的针灸书籍及教材所记载,常用的经外奇穴有40多个。 3.阿是穴 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里又叫天应穴,指的是既没有固定的名称 ,也没有确切的位置,而是以任何一个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穴位的 ,也就是哪里有压痛、哪里有反应,那里就是一个天然的穴位。 阿是穴多用于消除局部的疼痛或经筋肌肉的痉挛。 传说阿是穴的发现者,是隋末唐初时期大医学家,被民间尊为“药王 ”的孙思邈。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确定,“以痛为俞”为阿是穴选取 的原则,选取的方法是“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 也”。 至于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 ,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 阿是穴也。”显然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不过用“阿是”作为穴位的 命名,还是应该归功于“药王”孙思邈。 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井、荥、输、经、合之五输穴、原穴、 络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等多种特定穴位 。实质上,这些腧穴仍然属于十四经穴系统,只是因其治疗作用比较特殊 ,而有着不同的名称罢了。 六、穴位作用决定针灸效果 穴位的治疗作用,是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取得疗效的依据,这是先贤们 通过若干年的实践所发现和总结的,每个穴位具体的作用不尽相同(本书将 在后面专门介绍),但也有着某些特点,简单归纳如下。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所有穴位治疗作用的共 同特点。 所谓的近治作用,就是说每一个穴位都能够治疗它所在部位及邻近组 织、局部器官的病证。因此,在治疗许多局部病证尤其是疼痛的时候,常 常就近选用穴位来治疗。这种就近取穴的方法,就是以穴位的近治作用为 依据的。 《黄帝内经》中“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治疗“ 众痹”当视“各在其处”而“必刺其处”等众多的论述,就是近道取穴的 选穴方法,也是穴位近治作用的体现与运用。 而今,腧穴的近治作用在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治疗头部疼痛选取 头部的穴位,前额痛选用印堂穴,两侧痛选用太阳穴,头顶痛选用百会穴 ,后项痛选用风池穴;治疗咳嗽、痰多、气喘选用胸部的中府穴、膻中穴 ;治疗脘腹部疼痛选用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治疗鼻塞流涕选用鼻旁的 迎香穴等已是屡见不鲜、屡试不爽。 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 所谓远治作用,就是指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正经在两手肘关节、两 足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够治疗所在局部的病证,还完全能够治疗它 所属的经脉循行所到的远端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还具有影响全 身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许许多多的脏腑、器官,甚至是全身性病证的时候,又 常常选用远处、尤其是四肢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远道取穴的方法,就是 以穴位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黄帝内经》中诸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胴”,“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 治其合”(输、合,均指远在四肢的“五输穴”中的“输穴”、“合穴”) 等丰富的论述,就是远道取穴的方法和远治作用的体现与运用,也说明了 远道取穴的运用在当时也是非常普遍的。 而今,远治作用在临床上同样广泛应用。如选用手背上的合谷穴治疗 头面牙齿的疼痛,选用膝下的足三里穴治疗脾胃消化不良,选用头顶的百 会穴治疗直肠、子宫的脱出,选用足底的涌泉穴治疗头痛,以及选用足三 里、关元穴、气海穴来强身健体、养生保健,同样是屡见不鲜、屡试不爽 。P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