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衰落时期的全球金融失衡

美国霸权衰落时期的全球金融失衡
作者: 方兴起
出版社: 中国经济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21.28
折扣购买: 美国霸权衰落时期的全球金融失衡
ISBN: 9787501762507

作者简介

方兴起,1950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公开出版的个人专著有:《西方货币学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货币学派》《市场经济宏观分析》。与人合著的著作主要有:《新保守主义经济学》《货币金融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和《经济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内容简介

在货币非资本化、经济非市场化和黄金为唯一货币形式等假 设下,马克思限于商品流通领域分析了货币根源于商品的问题。 马克思强调:“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 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马克思,1859)笔者认为,货币根源于 商品,从本质上说,是指货币根源于商品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 盾从商品体属性的角度来说,可以表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商品交换中最初外化为作为使 用价值的商品与作为价值形式的商品的对立,从而形成了货币的 最初始形态。在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所历经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演变中,货币形式与 一般价值形式都是一般等价物,所不同的是当贵金属而不再是其 他某些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一般价值形式就演变为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演变的完成形态。货币不仅产生于商品,货 币所具有的规定性或基本职能也源于商品。首先,货币作为价值 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换句话 说,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一切商品都用货币来显示它们 的内在价值尺度,从而成为它们的价值形态。其次,货币作为流通 手段,是因为商品通过它们的全面让渡使货币成为物质变换的单 纯媒介。因此,流通中的货币量随着商品流通在范围、价格和速度 方面的变动而变动,从而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因变量。最后,在商品 交易的各个点上,因只卖不买而有不同数量的货币被贮藏起来,从 而赋予货币储备手段的职能。另外,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 现在时间上的分离,赋予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由于支付准备金 源于货币储备,因此可将货币的支付职能与货币的储备手段职能 合称为货币的储备与支付职能。货币的这三种规定性是抽象的, 并且是相互矛盾的,即在商品流通前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是观念 的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是象征性的货币;退出 商品流通领域的货币,即储备与支付货币是金实体的货币。但是 这三种规定性却统一地存在于现实的货币之中。货币的这些规定 性中,“隐藏着关于货币性质的幻想”,即死抱住货币的一种抽象规 定而无视三种规定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致“受恋爱愚弄的 人,甚至还没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马克思,1859)。 货币与商品的必然联系,使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 性。质的无限性,是指货币是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从而能直接转 化成为任何商品,能满足任何需要。“它所特有的使用价值,在成 为它的等价物的种种使用价值的无限系列上实现”。因此,质的无 限性意味着货币对商品具有无限可兑换性,或货币的“质的无限可 兑换性。”量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因 而只是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如果从货币根源于商品,或者从货 币是依附于商品的“奴仆”的角度拓展马克思的“量的有限性”概 念,那么,在商品流通中货币量与商品量在客观上必然存在内在的 量的比例关系。因此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其被商品流通所 吸纳的量都是有限的。当进人流通中的货币量符合这种量的比例 关系时,货币对商品才具有可兑换性。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货 币的“量的有限可兑性”。这样,货币对商品的可兑性存在着两种 情况:质的无限可兑性和量的有限可兑性。区分货币对商品的这 两种可兑性,注重对货币的“量的有限可兑性”的分析(在下面凡论 及货币对商品的可兑性,都仅指货币对商品的“量的有限可兑 性”),对于本书研究的主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代君主,现代政 府,特别是世界霸主国的政府在铸造或印刷货币时,因各种原因, 总是有意或无意视货币的质的无限可兑性为量的无限可兑性,从 而将货币的质的可兑性与量的可兑性混为一谈,由此导致源源不 断的货币超“比例”地投入流通,直至货币制度的崩溃。值得指出 的是,只有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才能揭示出商品与货币在 量上存在的内在比例关系,从而明确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 量达到均衡的约束条件。但是,一国实际流通的货币量与商品量 之间因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可能完全符合内在比例关系,而且 实际经济运行也需要它们在量上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两 者在常态下处于一种均衡约束下的非均衡状态。在20世纪70年 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政府曾基于米·弗里德曼“简单规则”的货 币政策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无视商品与货币在常态下的这 种均衡约束下的非均衡状态。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