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名人传(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作者: (法国)罗曼·罗兰|总主编:黄禄善|译者:于海//张贞宣//房天
出版社: 花城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18.50
折扣购买: 名人传(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ISBN: 9787536072626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他凭借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后因其“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与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把不同时期写就的三部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汇集成一册,题为《英雄传记》,也就是为我们今天所称道的世界衔己文学的典范之作《名人传》。

内容简介

这种愁苦的情绪在他这一时期的几部作品中都 得到了反映,例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 (1799年),尤其是作品第十号之三(1798年)的 钢琴曲的广板。令人惊异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 带着这种忧愁。喜气洋洋的《七重奏》(1800年) 和清澈明净的《第一交响曲》(C大调,1800年)都 反映了年轻人无忧无虑的情怀。毫无疑问,他已经 下定决心使心灵适应痛苦。然而,心灵强烈地需要 欢乐,所以没有欢乐的时候,它就自己创造。当现 实过于痛苦时,灵魂就沉浸在过去。昔日欢乐的时 光不会转瞬即逝。即使它们已不复存在,它们的光 芒依然会久久留存。当贝多芬在维也纳形单影只、 郁郁寡欢之时,他就在对故乡的回忆中寻求慰藉。 当时他的思想都印着这样的痕迹。《七重奏》中带 有变奏曲的行板的主题便是一支莱茵歌谣。《第一 交响曲》(C大调)的灵感也是受莱茵河的启发,那 是一首满怀青春梦想的诗篇。它的节奏轻快悠然, 人们从中可以体会取悦人心的愿望和渴求。但是在 引子和某些段落中,在低音乐器的明暗对比中,在 古怪的谐谑曲中,我们无比激动地在那张青春的脸 上看到了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波提切利的《圣家 庭》中婴儿的眼睛,其中已经可以窥见他未来的悲 剧。 在肉体的折磨之外,别的创伤又增加了他的痛 苦。韦格勒说,他所见到的贝多芬从来都是充满异 乎寻常的激情去爱。这种爱似乎从来都不掺一丝杂 质。在他那里,激情和欢愉毫无关联。当今人们把 这两种情感混为一谈,只能表明他们全然不懂得何 谓爱,以及爱的难能可贵。贝多芬骨子里有些像清 教徒,粗俗的谈吐和思想令他深恶痛绝;他一直坚 定地认为爱情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据说,他不肯 原谅莫扎特,是因为后者曾不惜辱没自己的才华去 写《唐璜》。他的挚友辛德勒肯定地说:“他一生 都洁身自好,从未有过任何弱点让他自责。”这样 的人注定了要受爱情的欺骗,做爱情的牺牲品;而 事实上他也正是如此。他不断激情似火地去恋爱, 如痴如狂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爱情转瞬即逝,他却 陷入痛苦的深渊。贝多芬最丰富的灵感源泉,正是 产生于这种爱情与极度痛苦,以及青年的自信与受 伤的自尊的不断交替之中;直到年事渐长,与生俱 来的激情逐渐消退,他才逐渐在悲凄隐忍中归于平 静。 1801年,他似乎把激情献给了朱利埃塔·居奇 亚迪,后者因贝多芬题献给她的名作《月光曲》( 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二。1802年)而出名。他在给韦 格勒的信中说:“我现在看事情乐观多了,并且和 别人也多了些来往……这个变化完全是因为一个可 爱而有魅力的姑娘;她爱我,我也爱她。这是我两 年以来第一次拥有的幸福时光。”然而,他为此付 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更深切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