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的“双城记” :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册)](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201/02/20231201021216827.jpg)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76.80
折扣购买: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 :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上下册)
ISBN: 9787500882893
易旭东,知名学者型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资深媒体人,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辑,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650万字,50多篇作品获各种奖项,300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集出版,收入文库。 《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上下册)》于2022年3月出版、发行。 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得主。20世纪90年代曾获全国工人报刊优秀总编辑奖。
“夏氏遗族”迁入成都平原 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 中华文明早期交流、互融发展的一个高潮。 “华阳”之地的“洼地效应”。 源源不断的古羌人,慢慢地下移到盆地、平原、河 谷。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 曰成都载天。” 按照《山海经》提供的地理“索引”,今德阳、乐 山之间,应为“茅神”“黍神”“蜀神”的地理原型,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的地理原型。今德阳到成都、乐山 南部,与东侧资阳到荣县,西侧眉山到雅安,山地平面 地形,如古汉字“天”字,称“成都载天”之山。盆地 西部一带岷江、沱江、长江、横江、永宁河与赤水河干 流水纹图,组成一个早期汉字——“流”。 这一带地区,又称“天流蜀方”。成都与德阳之间 的广汉,恰好处于“蜀方”的中心,是三星堆遗址 5 号“祭祀坑”出土的鸟形金箔片造型的地理原型。 “天下之中”的向心力。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参加武王“牧 誓”的八族中,以濮族人数最多,分布地域广阔,长期 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有“百濮”的称号。濮人原居住 在江汉一带,先称为濮,继称为越,故“濮越同源”。 成都平原富饶、平安,濮人逐渐迁入,融入了三星堆人 。 四川东部的现达州、巴中嘉陵江支流流域的巴賨族 群,长江中下游地区,迁徙而来的巴人族群,还有川滇 黔地区、南亚过来的族群…… 豫东有缗氏的后裔,先于具有先进文化的二里头人 进入成都平原。 夏朝末年,因“有仍之会”有缗氏的背叛,而“克 有缗而丧其国”。夏桀出兵灭了有缗氏。《读史方舆纪 要》记载,有缗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地域,即在今 豫东地区。“有缗氏”族群被夏桀灭国后,辗转进入峡 江地区,经“巴蜀文化走廊”,来到成都平原的富饶区 域,与三星堆人融合。 继后,夏民的“混血”加入三星堆族群的行列。 处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地带的“夏人”,在夏商纷 争的过程中,常常是“旁观者”。夏商更替之际,新一 代的混血夏人更加强健、智慧,纷纷逃难,有些部族直 接进入成都平原。 迁移、重建,变得简单,自然的伟力,依然让人敬 畏,因地制宜、开拓进取成为唯一的选择。“夏人”们 居处古中国的大陆,遍地开花,依靠奴隶制与其他父系 部落相爱相杀,合为一体。 在“重建”后的各地,“夏人”系趋同又各异。 “和而不同”。伴随着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更大 的文明碰撞不可避免,“夏人”的“混血”与亚洲各地 的“混血”开始交流、融合,直到新的兼容并蓄观念的 和解、认同的出现。 此套丛书讲述三星堆城、金沙城3000年前历史,并成功入选2023年度“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书中既有严谨的历史考据,又有作者本人充分、大胆的想象,让人畅游其间,不觉处于两座城市当中。书中还能让人感到“三星堆”“金沙”上古双城和成都、重庆现代双城的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并附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大量精美的国宝级文物图片,值得收藏和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