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阅读笔记

红色阅读笔记
作者: 殷昌军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2.24
折扣购买: 红色阅读笔记
ISBN: 978780250729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2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 能久矣!” 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中庸》是《四书》中最能显示中国哲学思辨的著作,史论结合,纵横 交错, 三十三章各有精彩。它提出中庸的本质即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 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就是处理事情要求人们能根据时间、空间、条件等变化,采取 相应正确合 理的行为,灵活处理事情,做到无时不中。孟子因此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 ”。当然这 种时中的灵活性是有原则的,“随时变易以从道”。 毛泽东对中庸更多的是从辩证法角度解释:“‘过’的即是‘左’的东 西,‘不及’ 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 与空间中运动, 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 中’或‘中 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 是别一种质, 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 的事物, 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 发展的思想, 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 右倾则是无疑 的。”“为此质的安定性而作两条战线的斗争,反对过与不及。” 中,是在矛盾中寻求真理;庸,是将真理运用于实践。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 之定理。 当事物矛盾双方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我们说,这个事物就是一个中庸 状态了。比 方善良,过了就是愚蠢,不够则是伪善。再比如性感,身体太偏重,就会出 现芙蓉姐姐; 太不偏重,又导致了凤姐。就是打架,光动嘴不动手和光动手而不动嘴,让 人感觉都没 意思,最好的风景是连骂带打。 中庸的存在形态表现出来就是平常,一种相对的静,这也是事物的最佳 状态,所谓 “极高明而中庸”。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 动。”中国 人认为“知足常乐”是人生最佳平衡点。 这种平衡点很难找到。化学中酸碱中和的实验与其类似,中点ph值为7 ,高于为碱, 低于为酸,但7经常扮演过客的角色,往往只能接近这种正好的状态,可遇 不可求。我 们讲“精品”就是指那些精确到这平衡点的作品。道家讲“太平”更是极致 的平均,但 这常常只能出现在医院的最后程序。 中庸还有一种不可能的情况,那就是动物也包括人的性别问题。 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这一思维,把它叫做“中道”。“中道在过 度和不及之 间,在两种恶事之间。在感受和行为中都有不及和超越应有的限度,德行则 寻求和选取 中间。所以,不论就实体而论,还是就是其所是的原理而论,德性就是中间 性,中庸是 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杀死了恶人和先知的人,绝不算中庸。“中道”是德的属性,本来就是 恶的东西就 没有过度和不及,像谋杀、抢劫、偷盗、吸毒等。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在德范围内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操作。 那么两种中庸有什么区别? 有人拿中国的杆秤和西方的天平来区别两个中庸思维。杆秤支点可以不 在中间,但 是秤砣却能秤起比自身重百倍的东西,可谓四两拨千斤;而西方的天平支点 就在中间, 两边必须重量一样才可以做到平衡。由此得出,中国中庸远远高明于西方中 道。 灵活性虽不可少,如果过于投机,就会使人在思维和行动上产生胡为。 总希望天上 掉馅饼,其实都是陷阱。 正是这种可以隐秘的规则,使得中国人最为喜欢钻营,遇事以自保自利 为主,很少 站在公正一方。孔子把人分成圣贤君子、狂人狷士、乡愿小人等几类。圣贤 少近于无, 君子总是有点,狂狷不多,小人也少,大多还是乡愿。乡愿就是老好人、和 事老。原则 可有可无,道德可上可下,在权贵面前,为衣食折腰;在比自己低的人面前 ,又清高自傲。 在自由竞争状态,自然选择淘汰劣者:在专制状态,人工选择淘汰优者 。唯有平庸 者永远幸免,有最耐久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其“高明”所在。 就是在信仰方面中国人也尽显中庸的实用品质,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 会深入追问, 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总是期盼真正管用的“神”现身。“神”在中国人心 中只是一件 有用的工具。中国人念佛不是求净土,而是希望得到权力与金钱等实惠。所 以,佛教、 基督可以传到我国,道教却永远不会传出去。西方科技如此发达,但在精神 信仰上坚定 唯一,至死不会改变。中东人、西方人可以为宗教信仰去流血,在中国,不 可理解。 中国人的信仰像万花筒,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宗教,中国大致都能找到 。信什么主 要看实际情况,见庙就磕头,见神就烧香,贫困时信道,富贵时信儒,什么 也不信时就 说“神神道道”。什么都信和什么都不信没有区别,都叫“迷信”。即使超 凡脱俗的佛 教,来到中国,也被世俗化、功利化,把原本安慰心灵普度众生的寺庙,无 一例外全变 成了世俗闹市。烧香拜佛本意是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达到无私甚至燃 烧自己的境 界,同时表达对诸佛的恭敬,是一种精神洗礼。而我们一律变为了给佛上供 的仪式。披 上袈裟故作深奥,告诉你印堂发暗有灾降临,不烧高香就会在不期中诛灭, 求运道、得 财富,引诱世人通过万能的佛祖获得超常的世俗欲望。中国人信教解决的不 是灵魂,而 是功利。尤其在当代,宗教又成为一个大名利场,不少宗教人士不是潜心修 学和传道, 而是不断追求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方丈也喜欢香车宝马,前呼后拥 。所以中国 不会形成统一宗教信仰,只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态势发展延续。 中国本土国家级大神不下百位,各省、市、县、乡、村的神仙更难以统 计。多烧香, 多磕头,总是没有错,究竟归谁管,谁也说不清楚,只要能管事就行。如果 不管事,中 国人会断然采取措施,吃软不行就来硬的,胡萝卜还要加大棒。北魏名将奚 康生担任相 州刺史,相州天旱,率民众求雨久而无效,于是到西门豹祠把神像搬出来, 掠其衣冠, 拔了西门豹像的舌头,抬着它在骄阳底下游街,再无效,又对石虎画像施鞭 刑。甚至连 最迷恋神仙的始皇大帝也是这样。史载,公元前219年,始皇向东和南方巡 行,在东方 的琅琊和之罘拜神并刻石记功后,南下到达湘山祠。就在渡河之时,狂风大 作,江面白 浪滔天。始皇问湘江神灵是谁?为何挡我过河?随行博士说,湘水的神是湘 君,就是尧 帝的两个女儿,舜帝的妃子,舜帝南巡驾崩九嶷山,葬于苍梧,二妃万分悲 痛,即沉湘 江,成为神灵。(现在看实则是二妃殉葬或陪葬,后人又摄于舜帝仁义美名 附强而已) 始皇一听大怒,妃子怎能挡朕,一声令下,三千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全部 砍光,因当 地是红土,所以山就成了赭红色,于是“伐树赭山”的典故就出来了。 杆秤看似很智慧,却感太势利。天平虽显弱智,却最是公正,绝对的不 偏不倚,实 实在在,毫无机关在其里。因此,即使办事极杆秤的中国法院也使用天平而 不用杆秤作 为公平的象征。 P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