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全译本)(精)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全译本)(精)
作者: 英格玛·伯格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全译本)(精)
ISBN: 9787549592135

作者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内容简介

14 我常常做梦。最常见的梦与我的职业有关。我梦 见自己站在摄影棚里,准备拍一场戏。演员、摄影师 、导演助理、灯光师以及临时演员都已准备就绪。不 知为什么,我竟忘了那天要拍的剧本内容。我不断地 查阅导演手记,可是上面的记载杂乱无章,理不出头 绪。我回到演员那里,故意虚张声势,告诉演员念台 词时怎样停顿。先停顿,然后转向摄影机,说台词, 等待,然后再轻声说一遍。 那位演员半信半疑地看着我,但还是按照我的指 示去表演。我从摄影机镜头看过去,只看见他的半张 脸,一只瞪着的眼睛。这不对,我转向斯文.尼奎斯 特,他正在检查取景器,调整焦距拉镜头。那位演员 此刻居然不见了,有人说他躲到一旁抽烟去了。 问题在于怎样让这场戏落地开拍。当时我也拿不 定主意,把许多主要演员和临时演员都赶到一个角落 ,但强烈的灯光投射到背景中仿制的粗糙墙片上。我 意识到这场戏的布光相当难,也注意到斯文面露难色 。他讨厌太强的顶光和重影。 我要求把整面墙移开。这样,我们可以无拘无束 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拍这场戏。一个导演助理说,移动 整面墙当然可以,但要花两个钟头,因为那面墙碰巧 是一面双墙,和另一面笨重得几乎不能移动的墙连在 一起。如果墙被移走,会导致它的外壳倒塌。我低声 抱怨,有一种不快的感觉,因为是我自己坚持要这样 连接内外景的。 我要求把摄影机移到门口,然后开始看取景器。 我发现主角被临时演员挡住了。我要他往右边挪动一 点,做场记的女孩老练地提出说不行,因为他上一个 镜头是往左边挪动的。 整个摄影棚寂静无声。大家都耐着性子等待着, 都不抱希望。我绝望地看着取景器,又是主角的半边 脸,一只眼睛瞪着人看。我突然想到,这个画面似乎 很奇特,可能会得到世界级影评家的赞赏,但之后又 放弃了这个造作的想法。 突然,我有了解决的办法:运用移动镜头拍摄。 让镜头跟着主要演员,移过那些临时演员,对,移动 摄影。塔可夫斯基就喜欢在每一个场景中运用移动摄 影,甚至让镜头到处移动。其实,这种拍摄技巧有时 很令人讨厌,但现在却可以解决我的问题。时间一分 一秒地过去。 我内心焦急,几乎喘不过气来。斯文·尼奎斯特 说移动摄影不可能。为什么斯文要这样闹别扭呢?当 然,他年纪大了,变得胆怯,不敢运用高难度的移动 摄影。我绝望地看着他。他指指我背后,看起来有些 沮丧。我转身看了看,这里没有布景,只有摄影棚的 墙壁。他是对的,移动摄影不可能实现。 绝望之余,我决定向摄制组全体人员做一番简短 的演说。我说我从事电影工作四十年,至少拍了四十 五部影片,我在寻找新的方法去更新我的意象。人必 [童年] l 在外祖母那儿度过的时光,使我养成了喜欢沉思、有规律、有秩序的习惯。 l 一天天,我被拖着、提着、痛苦地尖叫着送进教室。我对看到的一切都要呕吐,常常晕厥,失去了平衡的感觉。 [幻想] l 我的想象力和感觉都得到充分的滋养。我记忆中没有无聊的事情,事实上,每时每刻都在爆发着奇迹,都有出乎意料的景观和神奇变幻的瞬间……童年的特权是在魔术和燕麦粥之间、在无限恐惧和极度欢乐之间自由地遨游。 [母亲] l 我想去拥抱和亲吻她,她推开了我,扇了我一个耳光。 l 房间里突然充满初春的明媚,床头柜上的小闹钟匆忙地滴滴答答地响着。……我觉得,母亲还活着,她的胸脯在起伏,我能听见那平稳的呼吸,能看见她的眼皮在抖动。我想,她在沉睡,而且就要醒了,这时,我习惯性的幻觉又在和现实捉迷藏。 [父亲] l 残暴的鞭打就是一个实证。……他动手揍了我,我也回敬了他一拳。父亲踉跄几步,最后坐在地板上呆住了。 l 父亲的食道长了一个恶性大肿瘤,已被送进了医院,正准备动手术。母亲希望我能去看望他。我告诉她我没有时间,而且也不愿这样做。 [哥哥] l 哥哥得了猩红热。(当然,我希望他死去。在那个时代,这种疾病是很危险的。) l 当哥哥开门时,我将玻璃水瓶往他头上砸去。玻璃水瓶砸得粉碎,哥哥应声倒地,血从头上一个裂口喷涌而出。大约一个月或更晚一些时候,他冷不防给我一拳,打掉了我两颗门牙。我的回报是,趁他睡着后,将油灯放在他的床边,油灯燃尽时烧着了被子。 [妹妹] l 通常,我与哥哥总是敌对的,这次却和解了,我们一起谋划用种种方式去杀死这个讨厌的坏东西。 [父母的婚姻] l 父母处于一种疲惫不堪、永无止境的危机状态中。他们履行义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企求上帝的宽恕,然而,他们的信仰、价值和传统都毫无作用,什么也帮不了他们。 [宗教家庭] l 我们的成长过程大都建立在诸如做错事、认错、受惩罚、被宽恕和恩宠这样一些概念上……这一事实很可能造成我们对纳粹主义有惊人的接受力。 [自己] l 在我一生中,曾有一两次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职业活动] l 我内心始终充满激情,并且要一直控制这种骚动,但每当面对无法预见、无法预言之事时,我就经受着巨大的痛苦。我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对不可言喻之事的学究式管理。我只是一个剧场演出的中间人、组织者和仪式化奉行者。 l须不断质疑自己的成绩。我想表明自己是一个经验相 当丰富的导演,能力很强,目前这点小问题算不了什 么。如果我愿意,完全可以移到后面从斜上方用一个 远景镜头拍摄,那将是一个极好的解决办法。我不相 信上帝,我知道,但问题没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心 中都背负着自己的神。世界万物都有一定之规,我们 偶尔能够发现它,尤其是在濒临死亡之际。我想说的 就是这些,但其实不值一提。人们散了开去,集中在 昏暗的摄影棚深处,凑在一起争论不休。我听不见他 们在说些什么,只能看见他们的背影。 我乘坐一架巨大的飞机,我是唯一的乘客。飞机 从跑道上起飞,但却无法飞高,所以只能沿着宽阔的 街道呼啸而过,维持着建筑物房顶的高度。从窗口望 去,人群在晃动,并不断挥手致意。天色阴暗,雷雨 即将来l临。我信任驾驶员的技术,但意识到结局迫 近了。 现在,我离开飞机独自在空中飘着,双臂以特殊 的方式运动着,轻而易举地从地面飞起来。很奇怪, 飞翔是这么简单的事,我以前却从来没有试过。我同 时意识到这是一项特殊的天赋,并非每个人都能飞。 有的人也许可以飞一点,但受制于精力。他们的双臂 难以伸直,颈部的肌腱紧绷着。我却像鸟一样在空中 任意翱翔。 我飞过一个平原,看起来是干草原。那一定是到 俄罗斯了。我飞过一‘条巨大的河流,上面有座桥。 大桥下一栋突出的砖结构建筑延伸到河里,烟囱冒着 滚滚浓烟。我能听到机器的轰鸣。显然这是一座工厂 。 这条河现在转了一个弯,两岸树木成林,一望无 际。这时,阳光躲进云层,但无影的光线仍然很强。 清澈的河水沿着绿色的丛林流淌,泛起层层波浪。我 看见光影在深水中的石头上掠过,还看到闪闪发亮的 大鱼。我平静地、充满信心地继续向前飞翔。 我年轻的时候容易入睡,但常常被一些令人作呕 的梦骚扰:凶杀、酷刑、窒息、乱伦、毁灭、精神错 乱等等。年岁大了以后,开始做逃避现实的梦,这些 梦友善而舒适。 有时候,我会梦见一部杰出的片子,人物众多, 配有音乐和五彩缤纷的场景。我会知足地对自己低语 :“这是我的作品,我创造了这一切。” …… P165-167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演出也将获得正确评价。我们的剧目确实默默无闻,但一个个伟大或不幸的瞬间仍依稀可辨。电影胶片依然存在,并为艺术真理变幻无常留下永恒的痕迹。在一片废墟中,仍会有几根巨柱残存下来。 [电影] l 各种即兴创作不适合我……对于我,拍电影是一种幻想,但必须经过周密思考。这种幻想是一种现实的反映,长此以往,我似乎越来越觉得电影是一种幻觉的体现。 l [费里尼、黑泽明、布努艾尔、塔可夫斯基]能悠然自得地遨游的梦幻空间……安东尼奥尼也很接近,但却被他自己的单调沉闷所窒息。 l 电影如果不是一种记录,就是一种梦幻……当我在剪辑台上逐格拉片时,我仍然能感受到童年时代所感受到的、那种眼花缭乱的魔幻感觉。 l 有时候,我也许会感到悲哀,怀疑自己再也不会拍电影了。这种感觉很自然,又转瞬即逝。最重要的是我怀念和斯文·尼奎斯特[摄影师]一起工作的日子,也许那是由于我们都对光线着了迷,那些柔和的、刺眼的、梦幻般的、真实的、昏暗的、明亮的、模糊的、热烈的、狂暴的、平淡的、突然的、阴暗的、春天般的、下垂的、直的、斜的、令人愉悦的、色调低沉的、受限的、令人讨厌的、平静的、微弱的光。光。 [自我评价] l 我是个无用的情人,不但舞跳得糟糕,还是个夸夸其谈者,老是无休止地谈论自己。我们随后确定了关系,但又很快地彼此背叛。塞西莉娅甩了我,认为我绝不会有什么出息,周围的许多人,包括我父母以及我自己都这样判断。 [对一生的总结] l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无目的,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人死了就化为乌有,从存在到不存在。 l 我向上帝祈祷,却已失去了信心。也许人应该竭尽所能去独自处理好一切。 <p>“天才之声!”——伍迪·艾伦,《纽约时报》</p><p>&nbsp;</p><p>2&nbsp; 英格玛·伯格曼,世界影史巨匠,奥斯卡*荣誉之一“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得主,伍迪·艾伦称:“伯格曼是自电影发明以来*伟大的电影艺术家。”</p><p>2&nbsp; 他的电影作品代表了19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峰,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同属“大师中的大师”。他以强烈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世界影坛。</p><p>2&nbsp; 《魔灯》作为其*生平自述,不仅是理解伯格曼全部电影创作精髓的关键性作品,更是其宣称“*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文学佳作。</p><p>2&nbsp; 以与他电影作品同样的简朴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以及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伯格曼带领读者从童年开始,追溯自己的创作源头,亲笔书写下二十世纪电影史中的重要时刻。</p><p>2&nbsp; 以自戕式的诚恳,展现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全过程。</p><p>2&nbsp; 新版采用历来颇受读者好评的张红军译本,并经精心校译。</p><p>2&nbsp; 收录罕见伯格曼家庭、工作照和手稿资料三十余幅,经由瑞典伯格曼基金会、瑞典电影公司(AB Svensk Filmindustri)、与伯格曼合作超过20年的摄影师Bengt Wanselius先生等权威机构与个人授权,独家使用。</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