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可以生气——吼娃又后悔的心理治愈课

妈妈可以生气——吼娃又后悔的心理治愈课
作者: 金芝惠
出版社: 湖南教育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妈妈可以生气——吼娃又后悔的心理治愈课
ISBN: 9787553995960

作者简介

金芝惠:韩国资深育儿专家,从2008年开始从事育儿指导工作,已帮助超过1万名妈妈。著有《每天一小时,妈妈的时间》《妈妈可以生气》。 刘亚斐:大连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硕士。

内容简介

我们只看到妈妈们经常生气,但我们没看到的是,她们忍耐下去的怒火更多! “白发晚省”——白天对孩子大发雷霆,晚上却深刻反省自己。哪怕妈妈们坐在熟睡的孩子床边,看着孩子天使般的睡颜,对自己白天对孩子打发雷霆的举动后悔不已,并且痛下决心绝不再犯,可到了第二天,就被啪啪打脸。 其实,经常生气的妈妈并不是坏妈妈,而是疲惫的妈妈。妈妈们要忍受初次育儿带来的焦虑和不知所措,还要持家过日子,再加上经济压力、与老公之间的矛盾,妈妈们身心俱疲,情绪调节能力也会随之跌到谷底。 其实,经常生气的妈妈并不是坏妈妈,而是忙碌的妈妈。为了迎合社会的标准和周围人的期待,妈妈们不得不鞭策自己不断向前进步,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无暇顾及孩子细微的情绪波动。 其实,经常生气的妈妈并不是坏妈妈,而是“饥饿”的妈妈。孩子们希望引起妈妈的关注时,会大喊“妈妈真讨厌!”同样的,妈妈们因为渴望被认可、被爱而“挨饿”时,因为无法鼓起勇气喊出“我想被爱”“我需要被认同”,“饥饿”就会转化为生气。 其实,经常生气的妈妈并不是坏妈妈,而是背负着伤痛的妈妈。妈妈们不愿再直视自己心中的伤痛,也不愿再向其他人流露自己的伤痛,于是她们用“生气”的方式为自己披上一层又一层坚硬的铠甲。可是在坚硬的铠甲之下,却是妈妈们滚烫的、撕裂的、已经磨烂皮肉的伤痛。 我们的内心世界、真实的情绪、脆弱的情绪,它们并不是我们“懦弱的一面”,而是我们“真实的一面”。 由于愤怒会让我们突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此我们很容易对愤怒上瘾。 愤怒还会在我们的身体上遗留余波。尽管我们发泄愤怒只需要 10~ 20分钟,可是我们的身体却需要 5个小时才能恢复到之前的平衡状态。 妈妈也是人,无论她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但只要自己的私人时间和空间被侵占,妈妈 们也会感到愤怒。尤其在妈妈们感到疲倦时,就连平时“平安无事”的行为也会触到她们的逆鳞。 如果我们一味忍耐,丈夫也会摸不着头脑,不要指望他们有“读心术”;而如果我们大举进攻,一味指责、命令和要求,丈夫就溜得比兔子还快。 任何父母都没有义务一直理解孩子的情绪,也没有义务一直好声好气地对孩子讲话。而且,谁也不能强迫父母共情孩子的情绪,就算是父母自己也不行,因为父母也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个体。 妈妈并不是机器人。妈妈无法成为机器人,也不能成为机器人。与机器人不同,妈妈会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因此她们会生气,会陷入抑郁,会感到害怕。 认真倾听孩子并不轻松,但这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当我们将自己的脚伸进孩子又小又挤的鞋子里,弯下腰牵住孩子的手,用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时,自己与孩子的一致感就会油然而生。倾听当然值得我们学习,哪怕是为了体会这种一致感。 我们所需要的,是谦逊、勇气和智慧 ——接受现实无法改变的谦逊、尽自己所能去改变的勇气,以及能够区分这二者的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很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着的理由,都能够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资格变得更加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好好生活。谁也不能将他人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摘掉自己身上的标签:角色、能力、财富、权力、 性别……我们的存在本身是有价值的。 我们,不只是妈妈。 我们通常会对谁发脾气呢?答案是,那些让你感到舒适的人,那些爱你的人,那些关心你的人,那些即便你朝他们发脾气也不会弃你而去的人。 孩子会犯错,妈妈也是。我们不要紧盯着孩子的过错不放,也要学会放过自己,在无助和疲惫的时候,也想想自己这段时间付出的努力与辛劳吧。 请您这样对孩子,也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理解。”这句话蕴含着巨大的魔法,它能够帮助你迅速接受眼下令你感到不满的现状。 我们每个人每天需要 4个拥抱来生存,需要至少 8个拥抱才能让自己情绪开心。 ——萨提亚 知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 (JohnGottman)博士认为,积极互动与消极互动较为理想的比 例为 5:1。也就是说,如果您朝孩子发了一次脾气,那么就需要安抚孩子五次,才能让孩子的情绪真正稳定下来,让孩子受伤的自尊心得到修复。 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索尼娅·柳波莫斯基认为,百分之五十的快乐由生活现状(婚姻生活满意度、是否有工作或宗教信仰、经济状况或子女情况等)决定,而百分之四十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行动。 如果打翻咖啡杯,洒出的就是咖啡;如果打翻果汁杯,洒出的就是果汁。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内心主要充斥的是负面情绪,那么当我们收到刺激时,喷薄而出的也只会是负面情绪。 为什么明明知道要尊重孩子,却还是忍不住破口大骂? 为什么上一秒对孩子大吼大叫,下一秒心里就充满愧疚? 只有正确地面对、认知、接纳“生气”,悦纳自己的情绪,才能更高效地育儿,更轻松地育己。 在本书中,妈妈们将会学到: 如何平复怒气、疗愈内心的“修复练习”; 不指责、恐吓孩子的“有效管教”; 理解孩子内在需求,展开亲子间的“高品质对话”; 与老公和谐相处的智慧妻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