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

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
作者: 孙卫卫|责编:戴亦梁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
ISBN: 9787214242051

作者简介

孙卫卫,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在《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发表论文近30篇,在《武汉晚报》《北京科技报》等发表散文、杂文20多篇。

内容简介

诗意让人的展现更加完整 “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的这句话一经说出,立即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诗和远方,多么美好的词汇,又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意境啊。显然,这里所谓的诗和远方,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写诗,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做诗。”生活太累、太俗、太平淡,柴米油盐、庸庸碌碌,自然就会憧憬一种惬意的、诗意的生活。 不过,这里想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你认为诗意的生活一定要建立在丰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吗? 问题:你认为有无诗意对人生会有什么影响? 是啊,究竟什么是诗意?我们为什么会呼唤诗和远方?诗意,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呢?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人既有肉体,也有精神。而且,在我们精神丰富充实的时候,应该才是我们真正喜欢、真正感到圆满的时候。也就是说,仅有肉体的享受、仅有物质的丰裕,对于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精神的丰富、灵魂的充实,又和诗意密不可分。 生活在别处 其实,类似于“生活在远方”这样的说法早就有了,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有部小说就叫做《生活在别处》。只是过去人们没有把“远方”和“诗”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由“远方”而想到“诗”呢? 道理当然很简单。“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里的“远方”,显然是与“眼前”相对的。“眼前”是什么?苟且。这里所谓的苟且,主要就是指现实生活的平凡琐碎、鸡毛蒜皮甚至蝇营狗苟。 显然,“眼前”是平凡的而不是浪漫的,是功利的而不是精神的,是局促的而不是舒畅的。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诗情画意和不够优雅浪漫的。所以说,在试图摆脱眼前的苟且、向往远方时,自然就会与诗意、浪漫联系起来。所以按照昆德拉的理解,“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人既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灵性的存在,而且,精神的存在、灵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的本质存在和本真存在。因此,如果我们被局限于眼前的苟且,也就是物质、功利和琐碎时,我们自然就会向往那个精神的、灵性的、浪漫的存在。而且,有了这个存在,生活里有了诗意和浪漫,人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活也才具有了别样的味道和价值。下面这段话也许就是对此的最好概括: 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安心倚靠了?我想,这样的东西是有的,它就是我们对诗和艺术的感动,我们对美的体验。……我们能从艺术中强烈地感觉到人生的另一个境界,我们的精神不知不觉就会超越种种狭隘的存在形态,向四面八方伸展。……它不但能强化我们对头脑简单你给的警觉,更能激发我们对身内身外种种平庸猥琐的反感,使我们如坐针毡,既不能忍受卑琐,更不能忍受对这种卑琐的麻木。 会让人生发光的哲学启蒙书! 拒绝鸡汤毒药,在哲学的理性思维中任由灵魂之安放! 告别晦涩难懂,在轻松的案例分享中辨清生命之真谛! 我们的先哲,已为我们描绘了人生亘古不变的真理,靠近先哲,聆听先哲,读懂先哲,照亮自己! 哲学老师的教学参考!青年学生的哲学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