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精)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精)
作者: 鲍坚著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精)
ISBN: 9787545555165

作者简介

鲍坚福建省永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出版长篇小说《清风有骨》、散文集《无非世事》,发表长篇小说《俯仰之间》。

内容简介

范仲淹走了。他于仁宗皇祐四年仲夏病逝于徐州。六十一年前,范仲淹的父亲也是病逝于此地,那年范仲淹才两岁。他的母亲没有依靠,不得已带着他改嫁朱氏,他是从两岁起就开始了他漂泊不定的人生的。徐州本来不是范仲淹这一生的目的地。在青州半年多,范仲淹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因此申请到颍州养老。颍州是大宋功成名就的官员们首选的几个退养地之一,那里的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可见范仲淹这一次真的是想休息了。可是走到徐州他就病倒了,一病不起。他的最后一刻仍然留给了仁宗、留给了国家。“希望陛下上承天心,下顺民意。”“管理百姓要在未乱之时,包容百姓当用中正之道。”这是他在《遗表》中对仁宗的最后嘱咐。按照规矩,《遗表》可以为自己的子孙求恩泽,即为子孙求官、求职、求科举名分等,但范仲淹没有任何请求。他去世的时候,“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朱熹作为南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对范仲淹做了这样一个评价:“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后人与此类似的评价比比皆是。范仲淹只会出现在中国,因为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那种以民心为君主之心、以民意为国家之意的理念,能够造就这种舍己为公的人物。相比之下,有些民族的文化倡导的是无限夸大的个人利益,这违背了人类社会中群体的和谐是个体的保障这一规律,在人类和自然面前,它必然表现出贪婪、侵略、掠夺、无休止的欲望等特征,无论是这些民族中的个人还是整个民族都有这种特征。一旦这种文化长期主宰人类社会,最终将是人与自然共同毁灭的结局。而中华文化具有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与自然和谐规律的优势,我们应当有这个自信。当然,自信不能盲目。贪婪成性的民族文化能够一时让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然后以进一步的贪婪去侵略、掠夺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以求最终主宰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用最能发展自己的手段超越它们。只有超越了它们,中华文化的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优势才会真正发挥出来。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一个人生前让人敬佩,死后让人痛惜,永远让人景仰,这是他自己的骄傲,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一个时代,如果能够出现一个两个范仲淹式的人物,那么这个时代就是令人向往的时代。中国还会有范仲淹吗?会的,因为范仲淹的精神还在。 1.文学笔法展现范仲淹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传奇的一生。 2.这不仅是一本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本君臣共治国家治理模式的解密之书。 3.抽丝剥茧,探寻北宋独特的军事制度,和你聊聊宋、辽、西夏“新三国”时代的外交、军事始末! 4.范仲淹手迹+精美宋画插图,随书赠董其昌书作《岳阳楼记》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