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3.40
折扣购买: 走向现代文明
ISBN: 9787559672643
李忠杰,著名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在任时直接组织领导了对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的一系列研究、纪念工作,推动了1949年前党代会会址和其他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工作,组织编撰了许多重要著作和档案资料。在从事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和领导型学者,曾受中央派遣到国外介绍中国党代会和改革开放情况,多次给外国政要、智库、记者讲课。成果丰硕,著述涉及党和国家基本理论、党史党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际政治、领导艺术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党的十九大以来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览》(上下册 )、《中国共产党历史通识课》、《党代会基本知识》、《共和国之路》、《共和国识别码》、《世界向何处去》等。
不断提高中华文明水平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类文明的程度来度量的。人类的脚步,根本上是社会文明的脚步;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人类文明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水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按党的十九大的规定,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就是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逐步提出了文明的要求,并且不断扩充其内容,先后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它们融汇一起,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早在1979 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文明”一词列入其中,明确规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中国,不仅是富强、民主的中国,也是文明的中国。 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时隔10 年后的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再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系统地制定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在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同的意义上,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从全局高度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进一步的部署。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江泽民在2001 年1 月提出了“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随后,又把政治文明与其他两个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007 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2 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还发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2013 年7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 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到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修改后的党章,将“美丽”一词列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使之成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文明”的概念,将我们所要建设的文明扩充为五个文明,分别对应五个建设,解决了原来长期不够对应的问题。在此之前的2007 年,我协助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我自己是国际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于建荣完成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明》。10 年后的党的十九大正式使用“社会文明”的概念,并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虽然并非是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但党和国家把社会文明放到现代化全局的重要位置上,还是十分令人高兴的。 由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就扩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个方面,要建设的文明也就相应地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这一扩展,更加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进步的现代化。 人类世界,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组成的超大系统,需要统筹建设和发展,而其成果,则分别体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离不开这五大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五大文明的提升上。人民对于未来中国的向往,说到底也要落实到五大文明的提升上。五大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意味着中华民族文明水准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这五大文明不断提升的进程。 1.多维视角:界定文明文化,解析传统文化,解读红色文化,回溯历史,立足现实,面向世界 本书不仅深入界定了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政治文化进行了全新解读和深度挖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以历史为镜,现实为基,世界为视角,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当前,展望未来,构建了一个连贯的视角,有助于人们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科学认识。 2.全面论述了如何有效发挥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科学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 本书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成果与贡献。从经济建设到政治建设,从文化建设到社会建设,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梳理和阐释,并深入分析了其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旨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和未来,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加深对文化和文明的认知,丰富文化与文明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多样性。 3.站位高、挖掘深、涉及面广,内容详实,紧贴现实,针对性强,实用度高 本书每篇文稿前的“纪事和说明”不仅梳理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历史脉络,还针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策略。这种方法论不仅增强了书籍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和应对当代中国及全球文明挑战的视角。通过这样的方式,本书既展现了文化与文明研究的理论深度,也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路径,对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