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5版·数字教材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发展心理学(第5版·数字教材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作者: 雷雳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发展心理学(第5版·数字教材版)(新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329482

作者简介

雷雳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编委,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杂志副主编。多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专注于发展心理学、互联网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是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10余种。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开脑思考
1.一个人毕生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比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同时,人的毕生发展又体现为身体、认知及心理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那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有没有轻重之分呢?比如,在青年期,你认为哪一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2.心理学的研究通过搞清楚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最终将会服务于人们的成长和幸福。如果你有机会被邀请参加心理学的研究,那么你希望对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哪些方面有所了解?你会有什么担心和顾虑?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应该实现两个目标。其一,清楚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握发展心理学从关于儿童的哲学观点,衍生出对儿童进行的系统研究,进而扩展到青少年期,直至探索老年期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个体发展的总体特征、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其二,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有所认识,能够区分这些方法与一般研究方法的差异,并认识到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伦理道德。
学习重点
把握儿童观的演变历程以及发展心理学得以形成的过程;理解个体发展包含的三个方面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大致特点;领会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领会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并不是像今天这样,而是把他们看成“小大人”。近代一些新颖的儿童观的提出,激发了人们对儿童的系统研究,随后儿童心理学得以诞生,继而研究对象范围扩展至青少年期、成年期,终于形成了研究人一生发展的“发展心理学”。人的发展可以反映在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性发展三个主要的方面,并且个人一生的发展,从胎儿期以后,大体上可以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阶段。发展的过程会受到生物学的、心理学的、社会文化的因素的交织影响。
发展心理学对人一生的发展进行探索,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基于一般的科学方法,同时也结合“发展”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独特方法,包括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序列研究、微观发生研究等。当然,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是研究者必须注意的。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人类个体从受精的一刻起,就开始了发展的过程,直到死亡。发展心理学就是要对这些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研究人一生发展变化的方式,研究其中较为稳定的特征。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起源
现代社会对儿童的看法可以说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孩子的出生受到祝福,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照料自己的幼子,让他们受教育,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前不会让他们承担成年期的全部责任。然而,过去的人们并不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看成一个非常特殊和敏感的时期,在这种观念改变之后,对儿童和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一)旧时代的儿童观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儿童几乎没有任何的权利,长者们并不会认为他们的生命有什么价值。比如,考古研究发现,古代的迦太基人就常常把儿童作为宗教祭祀品杀死,并把他们嵌在建筑物的墙内以“加固”这些结构(Bjorklund & Bjorklund,1992)。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人的父母在法律上仍有权杀死他们的畸形儿、私生子,或者其他他们不想要的孩子。这种主动杀死婴儿的行为被列为非法之后,长者们常常把那些不想要的孩子遗弃在荒郊野外,任其死去,或者在孩子长到儿童中期时把他们卖作仆人或性奴(De Mause,1974)。按今天的标准看,甚至那些留下来的孩子也常常被粗暴地对待。比如,斯巴达城邦的男孩要接受严格的训练,完成严酷的任务以服务于军事。在婴儿时期,他们就得洗冷水澡以变得“坚韧不拔”。7岁时,斯巴达男孩就被带离家庭,住到公共军营里,在那里他们常常被殴打,食不果腹,被灌输他们必须成为出色战士的思想。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早期社会的人都像迦太基人、罗马人和斯巴达人一样粗暴地对待他们的孩子,但是在公元后的几个世纪内,儿童都被看成没有任何权利的家庭财产(Hart,1991),父母可以随心所欲地剥削孩子。事实上,直到公元12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世俗法律才把杀婴等同于谋杀。
从中世纪的文献和油画中可以看到,在1600年以前,欧洲几乎没有儿童期的概念。中世纪的儿童不会得到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的娇宠溺爱。他们穿戴的是微缩版的成人服饰,从艺术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和成人一起在商店或者农田中劳动工作,或者和成人一起在晚会上饮酒作乐。中世纪的法律除了对非常年幼的儿童免罪以外,对待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违法犯罪的惩罚则一般没有区别。
但是,中世纪的儿童可能并非真的被看成微缩版的成年人。研究表明,那时的儿童期被认为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儿童也被认为有着不同于成人的需要。中世纪儿童的经验显然不同于今天的儿童,他们每天从事的经济活动与今天成人的工作非常接近。然而,如果认为中世纪社会绝对没有儿童期概念、儿童只是被看成微缩版的成年人,肯定是有失偏颇的(Cunningham,1996)。
从中国的情况看,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于西方不久,就被引入中国。不过,在此之前,中国的心理学甚至是儿童心理学思想却早已有之,这些思想虽然是朴素的,有些甚至是带有猜测性的,但是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人的心理的看法及其演变(朱智贤,林崇德,1988)。
比如,孔子曾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提出了少、壮、老三个年龄阶段不同的特点。
明代重要的教育家和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针对儿童教育的问题,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在今天看来,这些观点都颇有可取之处。
(二)现代的儿童观
1.哲学思想林立
在17—18世纪,人们对待儿童及养育儿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那时的宗教领袖强调,儿童的灵魂是无辜的、无助的,应该保护他们免受成年人野蛮、粗鲁的行为的伤害。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送他们去学校。尽管学校教育的初始目的是提供恰当的道德和宗教教育,但是,这时人们认为教授阅读和写作这样的重要技能可以把这些无辜者转化为仆人和工人,使他们能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劳动力。尽管儿童仍然被看成家庭财产,但是这时人们并不鼓励父母虐待他们自己的儿女,而是鼓励他们对孩子更加温和慈爱。
这一时期对待儿童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颇具社会影响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看待儿童及其养育问题的新思想。对人性的关切使这些哲学家非常认真地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儿童生来是好的还是坏的?儿童是受到内在动机和本能的驱使,还是环境的产物?儿童是参与了塑造自己的性格,还是其性格被动地由父母、老师及其他社会化代理塑造?
围绕这些哲学问题的争论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儿童观及养育观。比如,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651/1904)的原罪说(original sin)就认为,儿童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社会必须对他们加以限制;而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62/1955)的先天纯洁说(innate purity)主张,儿童生来就具有直觉的、关于社会的对错感。这两种观点在儿童养育上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原罪说的支持者认为,父母必须严格控制子女的自私心理;而先天纯洁说的追随者认为,儿童是“高尚的原始人”,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以释放其内在的积极倾向。类似的情形是,在公元前4—前3世纪,中国古代的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另一个有影响的关于儿童及其养育的观点是由约翰·洛克(John Locke,1690/1913)提出的,他相信婴儿的心理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blank slate),儿童没有什么先天的倾向。换言之,儿童生来既不好也不坏,并且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完全有赖于他们的社会经验。洛克和霍布斯一样,认为在儿童养育中对其进行管教,可以保证儿童形成好习惯而不是坏习惯。
这些哲学家在儿童参与自身发展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霍布斯坚持认为儿童必须学会调整自己自私的兴趣,使它转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他们是被动接受更有力的社会成分——父母的塑造的。洛克也相信儿童的角色是被动的,因为婴儿的心理是一块白板,任何经验教训都可以涂写在上面。但是,卢梭提出了绝对不同的观点,他相信儿童积极地参与了自己智力及人格的塑造。用卢梭的话说,儿童不是“教师指导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忙忙碌碌的、不断尝试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积极探索的儿童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站在与接受者显然不同的立场上……而后者是打上了社会烙印的”(引自Kessen Ed,1965)。
2.系统研究开始
显然,上述这些哲学家都有一些关于儿童及其养育的有意思的看法。但是,没有谁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这些哲学家没有收集任何客观数据来支持自己的宣言,并且他们自己所做的一些观察也是有限的、不系统的。
到19世纪后期,对儿童的系统研究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来自各种学术背景的调查者开始观察他们自己的孩子,并发表这些观察资料,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婴儿传记”。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可能是最有影响的婴儿传记作者,他对自己儿子早期的发展每天都做了记录(Darwin,1877)。达尔文对儿童发展的好奇心源自他提出的进化论。他相信年幼稚嫩的、未经训练的婴儿与他们非人类的祖先有着很多如出一辙的特征,他提出儿童个人的发展复演了整个种系的进化历史,即“人的演化”。所以,达尔文和其同时代的许多人都认为婴儿传记是回答我们自己进化历史问题的一种方法。
婴儿传记中留下了大量的科学著作。不同的婴儿传记作者对自己孩子的行为所强调的方面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婴儿传记之间难以进行比较。而且,父母可能难以对自己的孩子保持完全客观的态度,像达尔文这样的婴儿传记作者也可能在他们的观察中加入自己对发展本质的偏好性假设,所以,他们只能发现他们想要找的东西。此外,每一部婴儿传记都是基于对单个儿童的观察,而且往往这个孩子是一个表现突出的孩子。所以,基于单个样本的结论可能对其他儿童来说并不是那么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威廉·普莱尔(Wilhelm Preyer)除了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系统观察,还做了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他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书——《儿童心理》(The Mind of a Child,1882),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奠定了儿童心理学的基石。普莱尔也被视为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尽管婴儿传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其仍然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像达尔文这样的杰出科学家都在写关于儿童发展的东西,就意味着人类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主题。
(三)发展心理学的起源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多位颇具影响的先驱人物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其中斯坦利·霍尔(Stanley Hall)就是最有影响的一位。
在19世纪末,霍尔为避免婴儿传记法的缺陷,开始针对较大的样本收集更为客观的数据。他对儿童的思维尤其感兴趣,开发了时至今日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工具——问卷,以此探索“儿童心理的内容”。通过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霍尔发现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在儿童期有快速的变化,幼儿的思维根本是不符合逻辑的。霍尔后来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青少年期: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Adolescence:Its Psychology and Its Relations to Physiology,Anthropology,Sociology,Sex,Crime,Religion,and Education,1904),该书第一次呼吁人们把青少年期看成人类生命全程的一个独立阶段。霍尔对发展中的青少年做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调查,从而奠定了其作为发展心理学创始人的地位。
大概在霍尔使用问卷研究儿童心理的同一时期,欧洲一位年轻的神经科医生正在试图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和揭示心理的秘密。这位神经科医生使用的方法获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理论,颠覆了人们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认识。他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提出的理论就是众所周知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科学领域,新的理论通常是对旧的理论的修正。但是在弗洛伊德的时代,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寥寥无几,修正也就无从谈起。弗洛伊德作为一位真正的先驱者,在治疗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时,得到了数以千计的观察记录,从而提出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极具创新性的、背离传统的理论建构很快吸引了很多注意。不久以后,弗洛伊德最早的理论刊物《国际精神分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出版,其他很多研究者也开始报告他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检验结果。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的许多作品被翻译为多种语言,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几年后,弗洛伊德的理论被证明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它继续激发新的研究,促使其他研究者去修正和扩展其思想。很显然,在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之前,发展心理学领域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在精神分析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发展阶段理论。
最早对儿童进行的实验室研究中,约翰·华生(John Watson)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在1920年进行的“小阿尔伯特”实验揭示了条件性恐惧的发展模式(Watson & Rayner,1920)。1921年,刘易斯·推孟(Lewis Terman)开始了基于儿童智商分数的纵向研究(Terman & Oden,1947)。1922年,沃特·迪尔伯恩(Walter Dearborn)开始了“哈佛成长研究”,对1 500名儿童的发展进行了长达12年的研究(Dearborn & Rothney,1941)。横断研究中较有影响的,可能是阿诺德·格赛尔(Arnold Gesell)关于儿童发展常模的研究(Gesell et al,1947)。被苛特·考夫卡(Kurt Koffka,1899/1924)和苛特·勒温(Kurt Lewin,1929)引入人类发展研究中的格式塔心理学,则是一个新颖的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霍尔也是最早对年老化(aging)感兴趣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1922年78岁之际还出版了《衰老:生命的后半程》(Senescence:The Last Half of Life)一书。卡尔·荣格(Carl Jung)则是最早对成年期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涉及前半生后半生分期、中年危机、临终心理等。之后,心理学家认同了发展是贯穿人一生的。1927年哈里·霍林渥斯(Harry Hollingworth)出版的《发展心理学概论》(Mental Growth and Decline:A Surve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被认为是第一部毕生发展心理学著作。
不过,世界上最早的毕生发展观可能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孔子。孔子在70多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提出了自己所经历过的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至今日,人们还对此津津乐道。在近现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中,陈鹤琴是开拓者,他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此后有影响的学者包括黄翼、孙国华、艾伟、肖孝嵘、陆志伟等(引自朱智贤,林崇德,1988;林崇德,2019)。
二、发展的领域
发展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研究,综合起来看,主要包含三个领域,即身体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心理社会性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虽然在研究中人们往往分别探讨这些方面,但实际上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人的整个一生中相互影响,每一个领域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重要的。
个体身体、大脑、感知能力、动作技能以及健康方面的成长发展都属于身体发展,并且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耳朵经常感染的孩子可能在言语发展方面比没有这种问题的孩子慢一些。在青春期,巨大的身体变化、激素变化会影响个体自我感知的发展。而在一些老年人身上,大脑中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导致智力退化、人格恶化。
认知发展涉及诸如学习、注意、记忆、言语、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认知发展与身体发展及情绪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说话的能力有赖于嘴部和大脑的生理发展。难以用语言表达自我的孩子可能会激起他人的消极反应,影响其受欢迎的程度,从而影响其自我价值感。
心理社会性发展则包含情绪、人格及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它能够影响认知和身体方面的功能发挥。比如,考试焦虑可能会导致成绩差,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应对压力可能对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的潜在消极影响。甚至有研究表明,人格与寿命长短之间有联系。反之,身体及认知能力对自尊有着巨大影响,也能够影响人们被他人接受的程度,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
自我发展体现在这些领域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反映在两个方面,即变化性与稳定性。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首先感兴趣的是发展中的两种主要的变化,即量变与质变。量变就是数量上的变化,比如身高、体重、词汇量、亲社会行为或者沟通频率等的变化。质变是指类别、结构或者组织的变化,其标志是出现了早先的机能无法简单加以预测的新现象,比如从胚胎到婴儿的变化、从不会说话的孩子到可以理解词语并进行言语沟通的孩子的变化。
当然,发展过程中人格与行为的稳定性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比如,10%~15%的孩子总是比较害羞,而另外的10%~15%的孩子就非常大胆。尽管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这些特质,但是它们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持不变的,尤其是特质属性较为极端的孩子更是如此。人格的大多数维度,比如对新经验的开放性、责任心等,在儿童期基本上就会稳定下来。
至于哪些特质更可能会保持稳定,哪些特质更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发展心理学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三、发展的阶段
人一生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而发展着,正如河水的流淌,并无明确的分界线,比如从儿童变为成年人,或者从年轻人变为老年人,都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时刻。实际上,在历史早期,儿童往往被当成小成人,甚至在今天,一些地方的儿童仍然和年长者一起劳动,做一样的工作,工作时间也一样长。在工业化之前,青少年期这样的概念并不存在;而在诸如肯尼亚的一些社会中,也没有中年期这样的概念。
在工业化社会中,人的发展通常被划分为八个阶段,这种基于年龄划分发展阶段是人为的,甚至有点武断。比如,成年期的划分就缺乏明确的社会性标志或者身体标志,不像开始上学或者青春期到来可以作为学龄儿童期或者青少年期的起始点。与此同时,发展的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10岁左右可能就开始了青春期的发育,而有些人的青春期可能姗姗来迟、到十四五岁才开始。一些成年人可能会早早地就盼望退休颐养天年,另一些人可能会对退休以后的生活忧心忡忡。不过,尽管存在这样的差异,研究仍表明,在每一个正常发展的阶段,某些基本的发展需要仍然是必须满足的,特定的发展任务也是一定要完成的。
比如,婴儿依赖于成人来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要,以及与人联系、建立感情的需要。他们会对父母或者照料者形成依恋,而后者也会对他们形成依恋。随着言语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发展,儿童变得更多依靠自己;他们既需要宣示自己的自主,也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控制冲动。在幼儿期,他们会发展出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其他儿童也变得越来越感兴趣。在学龄儿童期,行为的控制渐渐地从依赖父母转向依赖同龄人,这时候同伴团体变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期的一项主要任务是探索自我认同(或称“同一性”,identity),这涉及个人、性、职业等方面。随着青少年身体的成熟,他们试图脱离父母的保护,有时候也要面对需要和情感方面的冲突。
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包括形成独立的生活方式、找到职业和建立家庭。在中年期,大多数人需要面对身体能力的衰退,同时,一些中年人因为变换工作、孩子长大成人,而在生活的变化中找到了让自己兴奋的东西,觉得有挑战;另一些人则需要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在老年期,人们需要应对自己能力的损失,需要应对伴侣的死去,需要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如果退休了,他们就必须面对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人际关系的损失,当然也有可能会从友谊、家庭、志愿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也有机会去探索从前忽视的兴趣爱好。很多老年人会变得更加内省,去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越来越关注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可能会因个人要发展更为行之有效的技能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而延续很长时间。有研究者提出,从青少年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可称为“初显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年龄范围大约是18~25岁(Arnett,2015)。实验和探索是初显成年期的特点。在此阶段,许多人仍在探索他们想要建构的自我认同、想要追求的职业道路,以及想要采取的生活方式(比如,单身、同居或结婚)(Potterton & others,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