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秋实--我的四十五载工作之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上山下乡 从上山下乡写起,是因为根据1985年国家出台的政策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的城镇知 识青年,下乡插队时间算作参加工作时间,亦开始计算工 龄,我就此开启了工作之路。上山下乡不仅是我工作的起 步,更是我人生经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起点。 一、毕业离校 我是1968年秋季初中毕业离开学校、上山下乡的。当 时,我国正处在开始于1966年5月、结束于1976年10月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运动是这个时期十分有影响的一件大事,涉及全国 数千万家庭、亿万人口,后来有许多学者或亲历者专门写 书、写文章讲述这件事。1968年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早且规模最大的一年,这一年,凡正常 应在1966年至1968年毕业离校却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 一直未毕业离校的初、高中各三届学生(史称“老三届” ),全部于这年秋季毕业离校,农村籍学生直接返乡,城 镇籍学生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均赴农村务农,有的去生产建 设兵团,有的去国营农场(林场、牧场、苇场、渔场等) ,大多数直接插队建立青年点,统称上山下乡。对于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因,当时人们普遍归结于当时党和国家 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后来得知,除此还 有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经历了三年的积压后 学生毕业离校的事已经无法再拖了,当时城镇根本不可能 同时收纳人数众多的“老三届”学生就业,而农村建设又 很需要一批有知识的青年。 作为“老三届”的一分子,我属于六八届初中毕业生 ,说是初中毕业,实际上在初中只读了一年书。我于1965 年在丹东市实验小学毕业,考入当时的全省重点中学—— 丹东市第二中学,1966年初中一年级快要结束时,全国开 始搞起“文化大革命”,六七月份学校便“停课闹革命” ,投入批判“封、资、修”的运动中了。运动之初是学生 自发地写“大字报”,之后又成立了若干“红卫兵”组织 ,学校里很多领导和老师被当作“走资派”“牛鬼蛇神” ,胸前挂着大牌子、头上戴着很高的纸帽子受到批斗。我 们低年级同学开始时基本上是旁观者,后来在高年级同学 带动下也参加了“红卫兵”组织,我们几个要好的同班同 学觉得“八一战校”的袖标比较好看,就一同参加了“八 一战校”,曾随高年级同学到街上贴大字报、刻印散发传 单以及红卫兵“大串联”,我与几名同学先后两次分别到 北京、沈阳、本溪“大串联”,主要是看大字报,1966年 11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毛泽东主席第六次接见红 卫兵。到1967年初出现“武斗”后,学生们特别是低年级 同学大都不去参加活动了,同学们仨一群、五一伙,每天 四处游荡,有时到学校转转也没有什么事。一直到1968年 春季提出“复课闹革命”,解放军军训团进驻了学校,还 发了“丹东抗大二中”的新校徽,但实际上只搞了一段时 间的政治教育和队列训练,又下乡、下厂劳动了几次,并 未真正“复课”,到这年秋季就被告知中学毕业,要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