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十二讲(新校本)(精)/钱穆先生著作
作者简介
钱穆(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内容简介
四 以上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中国人观念,再 拿中国人观念与西方观念相比,这是同中求异。见其 异,才可从此异处来批评其是非得失。但讨论文化, 既要同中求异,亦要异中求同。今再论人类文化同处 在哪里?人生贵能扩展,扩展便成社会;又贵能绵延 ,绵延便成历史。社会求其能大,历史求其可久,此 乃人类文化一共同趋向。中国社会到今已拥有六七亿 人口,所占土地比整个欧洲还大,而历史绵延则在四 五千年以上,比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长得多。此可大可 久之最后综合体,即是“天下”。即由此一观点,也 可说明中国文化之合理与伟大处。 有好多人曾问我,能不能简单用几个字或一句话 扼要说明中国文化之中心思想及其主要特质之所在, 我想这问题不易回答,但总想要回答,我此刻要大胆 地提出四个字一句话,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与 其主要特质之所在。那四个字是“性道合一”,出典 在《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两句。 现在先讲“道”,道就是人所行的路,那是形而 下,可见的。但人为何该行这路,必有一所以然,那 所以然是形而上,不可见的。我们讲话常说道理,中 国人最重讲道理,便是不识字人也懂要讲道理。如说 :“你这人讲不讲道理呀!”“这是什么道理呀!” “道理”这两个字,中国人最看重。但把道理二字分 开说,便有不同。如说“人道”,便是人生该行的道 ,但不能说物道。如说“物理”,便是该物可以使之 然之理,但不能说人理。可见对物只能讲理,不能讲 道,和对人不同。如讲天,则有天理,有天道,兼了 人、物两面。近代西方科学是研究的物理,但没有研 究到人道。科学是不讲人道的。若讲人道,便不该发 明核子武器。中国文化多讲了人道,但少讲了物理, 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重人文的,西方文化是重自然 的,这也有道理。我们该说,中国文化看重在“人” 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 中国人又常说“道术”,道、术二字同是一条路 ,故可合称“道术”。分开用,“术”是指的技术。 讲究物理,最重要还是要讲术,讲究如何驾驭使用各 种物的术。甚至可以把物由这样变成为那样。“道” 是教人从这路的这一端通达到那一端,不是要把人由 这样变成为那样。《中庸》说“修道之谓教”。可见 中国人观念,教育是一种道非术。道和术同有一目的 ,术的目的比较低。如讲军事,要使这场战争得到胜 利,这就有战术。至于为什么要有这场战争,这场战 争目的何在,这乃是道。必先有了道,才能讲到术。 道是先决的,术是次要的。科学上一切发明,一切技 术,都属次要。若没有一先决的道,专来讲次要的术 ,则科学上一切发明,虽也都是真理,但那些真理, 可以用来帮助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也可用来帮助共 产主义、极权主义。只因科学本身没有道,只有理。 把这些理表现出来,只是一些术。都是次要的,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