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音乐的历史
ISBN: 9787550235458
房龙,荷兰裔美国人,学者、作家、历史学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 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
扼住命运喉咙的天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莫扎特之后又一位天赐 的旷世奇才。贝多芬在离克罗涅不远的波恩出生,他 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也许是欠缺才干,难以维 持全家生计,因而酗酒,并且脾气暴躁。尽管如此, 他却对小贝多芬期望甚高,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成为 像莫扎特那样的名家,光宗耀祖。他十分野蛮地逼迫 儿子学小提琴,当时贝多芬只有四岁。贝多芬生性倔 强,不会轻易屈服,因而父亲的高压政策未取得成效 。这种品质,正是贝多芬的优点。 老贝多芬并不清楚,其实儿子的才能并不在莫扎 特之下,而且还多了一分莫扎特没有的刚强。 终于,贝多芬还是被父亲带上了科隆的台面。他 已经七岁了,但老贝多芬偷偷改小了他的年龄,好让 他拜师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启蒙恩师—海因里 希·凡·邓·艾登,是一名供职宫廷的风琴师,负责 教授基础理论和管风琴演奏。老师已经发现了小贝多 芬身上的天才潜质,评价是:容易害羞、不爱说话、 喜欢思考、有着对音乐和诗歌的强烈热爱、富有想象 力。这确实是很准确的评语。 1781年,贝多芬完成通奏低音、作曲和键盘等课 程,从鹿特丹的宫廷管风琴师涅夫那里毕业了。他还 在第二年代理了涅夫的管风琴师职位,可以说是毫不 费力地得到了这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过了不久, 贝多芬的钢琴曲集也经由曼哈姆的哥茨出版了,这些 以得累斯勒进行曲写成的乐曲使得贝多芬声名鹊起, 像莫扎特一样春风得意,此后也得到了众多机遇的眷 顾。在为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工作这段时期,除了 有着丰厚的待遇之外,他还和韦格勒及布鲁宁家族成 为了好友。他十分庆幸,布鲁宁家族有浓厚的文化气 息,但又崇尚自由,这样的陶冶使他更加具备成为大 师的素质。如此年轻,就有机会出版自己这个阶段最 重要的作品,这也是莫大的激励。与此同时,宽松的 经济状况让他可以没有顾虑地把自己仍然酗酒的父亲 赡养起来。 贝多芬的梦想之所在还得说是维也纳。不仅仅因 为维也纳是世界知名的音乐之都,还因为莫扎特—青 年贝多芬一直崇拜的偶像—就在那里。1787年,年仅 十六岁的贝多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维也纳 ,并且经人引荐见到了莫扎特。见到自己的偶像,贝 多芬首先演奏了一首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的曲子。贝 多芬急于在自己崇拜的人面前表现,夸张地展示演奏 技巧,但莫扎特不以为然。不过,随后的一段即兴演 奏,莫扎特立即正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后来莫扎特告 诉朋友,贝多芬必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取得惊世成就。 虽然莫扎特极有眼光,发掘了贝多芬的才华,但他很 早就离开了世界,而没能看到贝多芬后来的巨大成就 。但是,他是贝多芬心中永远的偶像和强大的精神支 柱。 贝多芬离开波恩的时候,他的母亲很不幸地因病 离开人世。贝多芬十分悲痛,最爱他的母亲离开了他 ,他对未来一片迷茫。他那可恨的父亲越发地沉溺于 酒精麻醉之中,债务累累,年轻的贝多芬不知道如何 找到生活的方向。 命运再一次降福于他。正在贝多芬感到山穷水尽 的时候,他生命中的贵人—条顿骑士国的华尔斯坦伯 爵出现了。这位未来的奥地利首相十分赏识贝多芬的 才华,希望能够帮上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他希望贝 多芬能够根据不同题目即兴创作变奏曲,并以选帝侯 名义给了贝多芬一大笔钱来支持他的创作。当然贝多 芬不会仅限于他的这点要求,而是广泛汲取文学、科 学、哲学、政治等各科的知识,像一只勤劳的蜜蜂, 不知疲惫地飞在艺术的花丛中。广泛的涉猎使贝多芬 获益良多,丰富的积淀是他创作如此博大精深、雄浑 瑰丽的音乐的灵感源泉。 回到波恩后,贝多芬与更多贵族结交,以便迅速 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1790年,贝多芬为一些达官贵 人创作了两首清唱套曲和二十四首一组的变奏曲。不 久之后,他就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宫廷管弦乐队的一员 ,并开始沿着莱茵河游历。这次旅行得到华尔斯坦的 资助,贝多芬再次到维也纳。尽管他仍然没什么名气 ,但再度归来,他创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在维也纳,贝多芬又有幸得到两位音乐界前辈的 悉心指导。第一个是海顿,他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 。得到新音乐开山始祖的亲自指导,贝多芬的新音乐 功力大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谈谈新音乐,这 个话题并非三言两语能尽言。另一个前辈是萨里埃里 ,这个莫扎特的死对头虽然人品不佳,但也算是个热 心的先生,贝多芬得到了他不少的指点和提携。 比起在波恩的生活,贝多芬在维也纳幸福多了, 至少没有终日醉醺醺的父亲再惹麻烦了。贝多芬很快 融入了这个德奥音乐圣地,和他的老师海顿一样戴上 假发,而且气质也颇为接近。贝多芬的音乐功力自然 是日日见长,不过他需要尽早步入当地名流的交际圈 子,而且需要马上解决一个问题:稳定的职位。 其实,只需要小小改动一下作品署名,就可以摆 脱目前的困境。自尊心极强的贝多芬是个极为自信和 骄傲的人,他不认为他向海顿学习了很多东西,也不 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名字前面缀上“海顿的学生”,借 老师的名气出名。他私下里从约翰·申克那里学到了 对位法和基础理论。然后他投身创作,写出了一首有 八个声部的组曲、五重奏、双簧管协奏曲、一些钢琴 变奏和赋格曲,他满心以为这些作品能换得波恩选帝 侯的一笔资助,但令他颇为失望的是,选帝侯不认为 他有所提高,因而回绝了这个请求。 贝多芬对这些不是最在意的,他一心想出名。他 迫不及待地想像莫扎特一样少年成名,他也终于迎来 了收获的季节。尽管波恩选帝侯轻视他的努力,但这 个自信的年轻人逐渐得到了维也纳的肯定。贝多芬不 再是往日的那个无名小卒,而开始走上音乐之都众人 瞩目的前台。 1795年3月29日,贝多芬迎来了他在维也纳的首 次登台,在城堡剧场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双重身份, 首度献演原版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次演出 得到了难以言表的成功,听众受到如此震撼,以至于 有些人当场落泪。他的音乐的迷人魅力非言语所能形 容,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创意、美感等,体现出前所 未有的独特风格。然而贝多芬面对向他表现出无尽崇 拜和感激的观众的阵阵掌声时,却大声讥讽:你们这 些白痴!也许贝多芬不认为观众真正理解了他的音乐 ,也许天才往往有一些怪脾气,这大概就是他们不同 于常人之处吧。这些都只是猜测,只有这个事实是肯 定的:贝多芬无可比拟的才华和亘古未有的成就为大 家公认。观众们交口称赞贝多芬,且谅解他的粗鲁无 礼。贝多芬后来的几场音乐会甚至使人们得出这样的 结论:“没有一个即席演奏者能和他相比。”音乐会 极大地改善了贝多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他得以 离开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搬入自己在十字街的住宅,还 有了自己的仆人和马。他弟弟得知哥哥名利双收,也 前来投奔。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贝多芬离自己的梦 想越来越近了。 P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