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密尔(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 (美)苏珊·李·安德森|主编:张世英//赵敦华|译者:崔庆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密尔(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59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功利主义 在《功利主义》一书的“绪论”中,密尔描述了 他写这本书的目的: 我将……试图在对功利主义和幸福理论的了解与 赞赏,以及这一学说可以得到的证明等方面做一点贡 献。 他接下来根据边沁的理论补充说: 这种证明不是平常或通俗意义上所谓的证明,这 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直接证明 所能够导出的。 密尔继续指出,效用的原则“在道德学说的形成 上曾经起到过很大作用,甚至那些极端轻蔑地否认功 利理论权威的人也不例外”。他认为,有些人强烈地 否认这一理论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它。 在转向为功利主义作解释和辩护之前,密尔给出 了两项指导我们发展出一套伦理学说的原则。他指出 ,首先: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因此人们总 是很自然地设想,行为的规则必然要从其所要达到的 目的中获取自身所有的性质与色彩。 这项原则揭示了密尔对采用目的论式的伦理学说 ——即,判断一种行为对与错的基础是这一行为所造 成的后果——的偏爱,尽管他对此没有完全接受。另 一方面,大多数事功伦理学家可能会同意他的第二项 原则: 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或法则,作为一切道德的 基础,或者,如果存在着几个原则或法则,它们之间 应该有确定的先后次序;并且,这一原则,或者这个 在各个原理彼此冲突时起决定作用的规则,应该是不 证自明的。 在陈述完上述两条原则之后,密尔开始在第二章 中转而对“功利主义是什么”这一课题进行描述。像 边沁那样,密尔接受了用快乐主义规定一切行为的“ 结果”是否正当这一观点,并把它作为功利主义理论 的基础: 基于这种道德理论的人生观是根深蒂固的,它就 是承认只有快乐,同时避免痛苦,因为结果是唯一可 欲的事物;而且一切可欲的事物之所以可欲,或者是 因为它本身固有快乐,或者是因为它是某种增进快乐 并避免痛苦的手段。 现在密尔能够得出一项道德的基本原则,它是以 接受快乐主义为基础的。他给出的功利主义的定义和 边沁所定义的一样含糊: 承认以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或者说,最大的 幸福原则,主张行为的正确与它所增进幸福的倾向成 比例关系;行为的错误与它所产生不幸的倾向成比例 关系。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则是指痛苦和 快乐的丧失。 然而,当密尔考虑到回应七种可能要求他提供更 多细节的批评时,他的功利主义原则变得更加清晰了 。 密尔考虑到的第一种批评是,可能有人会挑剔作 为理论基础的快乐主义的毛病:他们把设想人生(按 照他们的说法)除了快乐没有更高的目的——没有更 好的更高贵的可欲可求的东西——这样一种学说认为 是全然卑鄙并堕落的学说,认为它只配给猪作主义。 密尔对这个异议的回应不仅是针对这些批评的答 复,而且也是对边沁版本快乐功利主义的狭窄的反思 : 人有比动物的兽欲更高尚的能力,倘若他能够意 识到这一点,他不会把任何不包含满足这些能力的事 情视为幸福。……功利主义原则与这样一种事实是十 分符合的,即承认某种类型的快乐比其他类型的快乐 更有价值。我们在衡量所有其他东西的价值的时候, 都把质与量二者结合起来评估,而偏偏估价快乐时只 依据量这一项指标,这样就未免荒谬了。 不同于边沁和其他那些以数量为基础测定心智快 乐超过肉体快乐的功利主义者——他们举例说,心智 快乐更能持久——密尔确信一些快乐在品质上优于其 他快乐。在回应是什么使一种快乐在品质上优先这一 问题时,密尔答复说: 如果所有或者几乎所有对于两种快乐都有经验的 人,在两种快乐之中,断然偏好其中一种,那么,这 种快乐就是更可欲的。如果两种快乐中有一种,被充 分了解这二者的人们置于另外一种之上,并且即使明 知道它附带着更大的不满足,他们还是偏好它,认为 它远胜于其他。……如此,我们便有正当的理由承认 这种受偏好的娱乐在品质上是优越的。 在这段之后,密尔写下了他那句简短而著名的言 论:“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 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 密尔写道,有很多人曾经能够欣赏更高层次的快 乐,只是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才失去了这种能力 : 产生比较高尚的情感能力的人如同一棵十分脆弱 的植物,它不仅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摧残,并且容易 由于缺乏生存养料而逐渐枯死。而且,对于大多数青 年来说,如果他们生活的地位所要求他们执行的事务 ,以及与这种事务相适应的社会对他们经常运用那种 较高的能力产生不利,那么,这种能力可能会很快消 失。 这些人可能会由于自身沉浸于肉欲的快乐而死去 ,因为他们是“唯一不能够再娱乐的人群”。但是, 密尔仍然坚持那些有能力同等鉴赏和享受两种快乐的 人宁愿选择心智快乐而不是肉欲快乐;并且,生活的 “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避免痛苦,尽 可能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因此 ,社会有责任通过教育,来培育人类的“高级才能” 。 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