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世界知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正本清源说老子
ISBN: 9787501265268
邵乃读,1930年生,天津滨海新区人。1949年3月参加革命,曾在军委情报部、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馆工作。资深外交官,曾作为中国观察员参加国际禁毒大会,曾随周恩来总理出访。1992年离休后,研读《易经》和《道德经》,并著有《正本清源说易经》一书,中国周易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唐明邦教授为该书写了序言,评价该书是“当代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创新之处甚多,在古为今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4],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此从汉代河上公、晋代王弼和唐代傅奕版本。这是《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老子为《道德经》全书点题破题。意思是“‘道’可以用语言表述,但我所说的‘道’,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道’”。河上公对这句话的注释是:“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王弼的注释是:“可道之道,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此后学者们,把“道可道,非常道”几乎千篇一律地注释成:“道之可以讲说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见高亨著《老子注译》)“道,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的道。”(见任继愈著《老子新译》和张松如著《老子校读》)“可以用言辞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见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道,如若可以言说,它就不是恒常的道。”(见王中江著《老子解读》),等等。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并产生疑问:“道”如果不能用语言表述,老子为什么还要写《道德经》?老子写《道德经》难道不是为了说明什么是“道”,并要人们遵道、守道吗?《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八十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难道这些话不是用语言表述道吗?老子所说的“道”并不神秘,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请看第七十章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意思是说:“我所讲的‘道’并不神秘,并不难懂,也容易做到。”第三十五章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意思是说:“从口说出的‘道’,用语言表述的‘道’,是平淡无味的。”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闻”,是用耳朵听。如果“道”不能用语言表述,上士、中士、下士怎么能“闻到道”?《道德经》中出现70多个“道”字,老子不厌其烦,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