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6.60
折扣购买: 神乎其经(池志强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 9787504674401
初为人师 离开台州中学后,池志强原来希望考大学继续深 造。但由于抗战的形势*加吃紧,杭州、温州相继被 *寇沦陷后,**名校均内迁西南、西北各省,开始 了***的文化大迁移。浙江大学也已西迁到贵州 遵义。池志强对浙江大学心仪已久,想去遵义,但一 时无法筹措路费,只好暂且辍学,在家等待时机。不 久,经同学介绍,就去临海东塍小学当了一名教员, 开始了初为人师的自立生活,每月的薪俸为伪法币80 元。由于物价飞涨,教师的薪金就折为口粮计算。不 久,校长克扣教师的生活费被发现,引起教师的公愤 。当时东塍小学的几个老师,如方杏荣,他是池志强 在台州中学的高中同学,年轻人,血气方刚,胆子比 较大,大家决定联合起来跟校长评理,搞反对。东塍 小学并不是私立小学,但地方**无暇顾及。一搞反 对,关系就僵掉了。两个月后,池志强毅然与几个教 师同时离职而去。*后离校的场景池志强至今难忘: 天真的学生列队欢送我们。还是小孩儿的学生都哭了 ,他心里也是酸酸的,可见师生关系**好。这段初 次踏上社会的简短经历,体现了池志强为人的正义感 ,也使他感*到社会的复杂性和自己亟待提高的处世 能力。 离开东塍小学后,经在浙江泰顺温州师范附 属小学教书的大姐介绍,池志强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 馆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当上了教导主任,主要负责社 会教育,兼管图书馆。民教馆实际上就是文化馆,一 共就三个工作人员,馆长李鸿梁,兼美术教师;还有 一个本地高中生叶国平(同样是等待考大学的高中生 )负责教民校。第二年的夏天,池志强考取了大学就 离开了民教馆。尽管在温州师范附属民教馆搞社会教 育仅10个月,但这段时间使池志强有较多机会接触到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大众,体会到他们的疾苦和呼 声。1943年8月,池志强考进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进入1945年,全国抗战节节胜利,5月3*,杭州解放 。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要迁回杭州。由于浙江太学本部 从遵义搬杭州要一段时间,龙泉分校的学生要借读厦 门大学或休学一年。考虑到家里面父亲母亲都已经故 世了,弟弟妹妹比较小、还在上中学,池志强选择了 休学一年,决定回黄岩老家,安排好弟弟妹妹的学习 、生活,同时找一个工作,可以拿到一点薪水,以解 决去杭州浙江大学的路费。经过多方努力,1945年8 月,他在龙泉县李岱年(李岱年是旧**的一个职员 )家做家庭教师,薪金为每月一万法币。到了年底, 李岱年全家迁到杭州,为了照顾弟弟妹妹,池志强就 离开了李家。 回老家不到3个月,同住在“将*第”的婶婶与 浙江黄岩县中灵石分部的校董比较熟悉,经她的介绍 ,池志强在离开浙江黄岩县中灵石分部6年后,又重 回母校当老师,教初中化学和英语。当时与池志强一 起到该校里教书的还有叶国平,他是池志强在温州师 范附属民教馆就职的同事。在黄岩中学110周年出版 的《精神坐标》一书中,“一九三九年六月初中毕业 班名册”和“历任教职工名册”中都留有池志强的姓 名。 重返黄岩县中灵石分部,从学生蜕变为老师,池 志强深感命运之奇特,人生之精彩。灵石书院是他再 熟悉不过的地方:校门口需两三人合抱的古樟依然是 华盖如荫,倾身欲亲吻荷塘;六面七级的灵石寺塔看 上去则*加厚重而有斑驳的创伤感;石碑、曲桥、小 溪、古井,都是那么亲切;唯有的大变化是五间保存 完好的大殿已由饭堂改为学校的阅览室。在池志强看 来,或许这就是抗战胜利后将给学校带来安定环境的 前兆。 此时,国共合作还没有破裂。学校附近的救亡室 和书店仍是池志强爱去的地方。书店里的进步书刊也 比过去*多了,比如说《文萃》《周报》以及苏商的 Daity News,在书店里都可以翻阅或者购买。《文萃 》是在***统治区出版发行的时事政治性周刊, 1945年10月9*在上海创刊,黎澍、陈子涛先后任主 编,主要选载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报刊上的进步文 章,也发表少量特约稿件,作者有郭沫若、茅盾、田 汉、马叙伦、宦乡、邓初民、胡绳、姚溱等。该刊揭 露了***发动内战、镇压**运动的行径,反映群 众呼声,宣传中国***的政策主张。《周报》, 1945年9月8*在上海创刊,柯灵、唐驶任主编,是抗 战胜利后**运动中创办的“中间性”刊物,该刊物 以“加强团结,实行**”为使命。由于此前二姐已 投奔去***领导的解放区,池志强**留意来自解 放区的消息,对形势及时局的变化也特别关心。池志 强认为,*这些书刊的影响,何为正义与反动,他看 得*清楚了。 P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