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风月日本史
作者简介
高桥千剑破,日本作家、文艺评论家,日本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1943年1月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立教大学日本文学系,曾任《历史读本》杂志总编,著有《江户旅人》《名山日本史》《名山文化史》《名山民俗史》《江户食彩:春夏秋冬》等多部著作。2001年,高桥千剑破凭《花鸟风月日本史》获第十四届日本大众文学研究奖。
内容简介
引言 “花鸟风月”四个字所象征的交织在四季中的美丽大自然塑造了日本人文化传统的根源。 日本一年四季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国家。不变的山川草木根据季节的变化会展现出千变万化的模样。风,吹来季节的变化;雨雪,滋润着大地。日本人在这般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历史,也孕育了文化。自古以来,不论是物语亦或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还是绘画、雕刻等美术作品,都会约定俗成般地展现花鸟风月。但是,这个传统如今却似乎渐渐被遗忘。现在也只不过是在文学的世界中,好不容易才在俳句的季语中保住了命脉。 日常生活中,已很久没有走过土路了。 而小时候,所有的路都是土路。 以前,冬天走在路上时会故意去踩路边的霜柱。上学途中,还会把路面上的那层冰跺出裂纹。 以前,春天到来,冰霜融化后道路很是泥泞,木屐的屐齿里往往满是泥巴,所以走路的时候还要拿根小棍子时不时把木屐底的泥巴清理一下。有时为了把木屐底下的泥巴弄掉还会去踢路边的小石子,结果有一次竟把木屐给踢坏了。但是,春天走在路上感觉真的很好。能闻到一股春天的味道还有青草的呼吸。 尽管款冬花已经发芽,但偶尔吹来的风还是会让人感受到尚未消散的冬意,而这时婆婆纳已经开始开出蓝色的小花。艾草遍地发芽,笔头菜也开始露头。渐渐地终于能在路边看到野芝麻、荠菜、堇菜还有连钱草和山野豌豆这些野草了。田埂的蒲公英开了花,田地里满是紫云英。曾经这样的风景随处可见,而如今在城市近郊这般春日的景致却消失无踪了。 以前,夏天的时候我经常光脚出门。路边总是能看到盛开的牵牛花和虎杖花。还有车前草,不论怎么踩来踩去它就是能霸道地趴在地上继续生长。我记得小时候偶尔走在柏油马路上只感觉那上面实在是烫得没法走。 如果是光脚走路,那还是土路最舒服了。这样想来,从人类诞生在这个地球直至今日,光脚在地上走的时间要长得多。 秋天,狗尾草和狼尾草可谓野蛮生长,而日语里叫作“赤饭”即马蓼的药草亦俯拾皆是。而地榆之类的更是像地毯般铺满附近的堤坝。野生的菊科小花肆意地在田间地头绽放。但如今,五颜六色的野花海洋和一大片的芒草旷野在大都市却早已称为遥远的记忆。 笔者现在住在埼玉县浦和市(现埼玉市)郊外的见沼田圃附近,在广阔的田园中纵横交错的田间路如今已基本上都被铺修成柏油路,以前能钓到小鲫鱼或小鲤鱼的见沼水沟现在已用水泥重新筑砌,成为了一条“没有生命”的水渠。斜坡林地的面积也在急剧减少。 如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依然轮回交替,但我们对于季节变换的感受却越来越不强烈。一整年下来店里都可以售卖同样种类的蔬菜,就连卖鱼也由于冷冻技术的提高季节感愈发淡薄。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抹消掉“时令”的东西。 住在城市里的现代人丧失掉了季节感,忘却了美好的花鸟风月。曾经每一个日本人都理所当然般地了解、熟悉的知识和感性我们现在却正在丢失。 虽然如何应对高科技文明以及完全掌握电脑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日本人应该延续下去的那跨越千年孕育出的花鸟风月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感性,因为这也是留给未来的日本的一个重要遗产。 日本的环境现在已遭到破坏,我们身边日常的自然环境毫无疑问正走向恶化。但更加恐怖的是我们正渐渐丢掉上千年孕育出的文化上的感性。 大自然比它看上去更加坚强。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努力不断地顺应环境的变化。当然,很多动植物因环境恶化而失去了它们的家园,在城市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另一方面,在城市里找到新的居所开始繁衍生息的鸟类与昆虫也不在少数。从整体来看,日本在世界上仍可谓为数不多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国家。 但是,现在有多少人通过鸟儿的啼鸣感受季节,又有多少人喜爱昆虫的鸣叫呢?那又有多少人在风中捕捉四季的气息,通过雨的种类感受时节呢? 顺便一提,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鸟大多是候鸟或漂鸟。什么时节什么样的鸟会飞来,它们会发出怎样的啼鸣声,又如何鸣叫——这些恐怕在以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我相信直到不久前很多人也是知道的。这里的“很多人”不是指野鸟或自然爱好者而是普通人。 可以说喜欢昆虫的鸣叫声是日本人独特的感性。欧洲很多时候都将虫子的叫声视作噪音。曾经,人们会在秋季的漫漫长夜欣赏昆虫的鸣叫,甚至还有人会为了听蟋蟀的叫声专门跑去荒山野岭。一直以来,这些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的行为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区分出不同昆虫的鸣叫声呢? 日本亦是风之国。表示“风”的日语说法远超百个。“东风”化雪迎春,“野分”乃二百十日至二十日前后吹来的秋季大风,“木枯”则为从晚秋吹到初冬的北风。虽然现在人们应该也都知道这些,但已经很少有城市里的人会通过肌肤感受吹来的风以此判断季节的变换了吧。 表示雨的日语说法也有上百个。日本亦可谓雨之国。一年四季不同时节会下起不同的雨。冰雨、春雨、菜种梅雨、五月雨、梅雨、骤雨、夕立、霖雨、时雨等等数不胜数。 如果我们丧失掉曾经每一个日本人都拥有的感性和知识,那么我们今后会变得难以理解自己国家的古典和文艺。 可以说日本人是少数一直在追求与大自然共生共息的民族。至少,在一百前是这样的。日本人不仅仅是从海洋和群山中获得了山珍海味作为食粮,也养育着这些自然界的美味食物。曾经的日本人在捕鱼时只捕捞所需的量,采摘山中美味时也绝不过度,若要伐木必会种上新苗。 如今,我们必须要学习先人这种智慧,一切还来得及。现在的我们应该要重新回顾历史,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友好共生,并如何在大自然中培养丰富的文化感性。 那么,接下来请谅解我多少有些个人独断和偏见的言语,带您一起出发踏上探访日本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内心旅程吧,这趟文字旅程有您相伴不甚荣幸。 ★ 精选九类极具代表性的自然风物,从源头理解一切日式美学:不谈自然风物,日本文化便无从谈起。全书以树木、花鸟、鸣虫、风雨等微观意象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日本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联。 ★ 从公元前绳文时代漫谈至今,涵盖文学、绘画、音乐、民俗、建筑及日常生活:古老的神话传说、木质建筑的构造形式、从生到死的各类民俗、日式料理的食材与精髓,无一不渗透着自然风物的巨大影响力。 ★ 追寻都市人日渐丢失的季节感,于细微之处体察日式生活之美:昔日人们用天气现象、植物生长、星座偏移感受生活,春天赏樱,夏夜观星,在漫漫秋夜听虫鸣,也感受寒风与冬雪。在这些易被忽视的角落里,隐藏着生活之美。 ★ 日本哲学评论家、“梅原日本学”创立者梅原猛盛赞:以生动优美的诗意文字再现日本当代风貌与昔日风情,展现流动的东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