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散文精读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散文精读
作者: 梁衡|总主编:黄荣华
出版社: 复旦大学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人人皆可为国王--梁衡散文精读
ISBN: 9787309062083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人选大、中、小学课本。

内容简介

二死其身彭德怀 中国古代有一句为政格言:“文死谏,武死战” 。国家的稳定全赖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各守其责。神 武之勇,战功卓著,名扬疆场者被尊为开国功臣、民 族英雄,如韩信,如岳飞。敢说真话,为民请命,犯 颜直谏者为诤谏之臣,如魏徵,如海瑞。进入现代社 会,讲民主,讲法制,但个人的政治操守仍然是从政 者必不可少的素质。在共和国历史上兼武战之功、文 谏之德于一身并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当数彭德怀 。 在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两次国 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在解放后又和美国人打过仗 的,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里,叙述他历经敌营, 不知几死。彭德怀行伍出身,自平江起义,苏区反围 剿,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与死神擦肩更是 千回百次。井冈山失守,“石子要过刀,茅草要过火 ”,未死;长征始发,彭殿后,血染湘江,八万红军 ,死伤五万,未死;抗日,鬼子扫荡,围八路军总部 ,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彭奋力突围,未死;转战陕北 ,彭身为一线指挥,以两万兵敌胡宗南二十八万,几 临险境,未死;朝鲜战争,敌机空袭,大火吞噬志愿 军指挥部,参谋毛岸英等遇难,彭未死。 毛泽东对他曾是极推崇和信任的。长征途中曾有 诗赠彭“山高路滑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跃 马,唯我彭大将军。”十大元帅中,毛除对罗荣桓有 一首悼亡诗外,对部下赠诗直夸其功,这也是唯一一 首了。抗日战争,彭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后期朱老总 回延安,他实际在主持总部工作。解放战争初期,彭 转战西北更是直接保卫党中央、毛主席。朝鲜战事起 ,高层领导意见不一,毛急召彭从西北回京,他坚决 支持毛泽东出兵抗美,并受命出征。三次战役较量, 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杜鲁门总统事先没有通 知朝战司令麦克阿瑟,就直接从广播里宣布将他撤职 ,可见其狼狈与恼怒之状。从平江起义到庐山会议, 这时彭德怀的革命军旅生涯已三十多年,他的功劳已 不是按战斗、战役能计算清的,而是要用历史时期的 垒砌来估量。蔡元培评价民国功臣黄兴说:“无公则 无民国,有史必有先生。”此句用于彭,“无彭则少 军威,有军必有先生。”他不愧为国家的功臣、军队 的光荣。 如果彭德怀到此打住,当他的元帅,当他的国防 部长,可以善终,可以保官、保名、保一个安逸的日 子。战争过去,天下太平,将军挂甲,享受尊荣,这 是多么正常的事情。林彪不是就不接赴朝之命,养尊 处优多年吗?但彭德怀不是这样的人。他是军人,更 是人民的儿子。打仗只是他为国、为民尽忠的一部分 。战争结束,忠心未了,民又有疾苦,他还是要管, 要争。 1959年,建国十周年。对战争驾轻就熟的共产党 领袖们在经济建设上遇到了新问题,并发生了严重分 歧。毛泽东心急,步子要快一些,周恩来从实际出发 ,觉得应降降温,提出反冒进。毛泽东说:你反冒进 ,我反“反冒进”,并多次批周,甚至要周辞职。怎 么估价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一步该怎么办?在这样的 背景下,召开了庐山会议,会议之初,毛已接受一些 反左意见,分歧已有一点小小的弥合。但彭德怀还是 不放心。会前,他到农村做过认真的调查,亲眼见到 人民公社、大食堂对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和对农民生活 的干扰,而干部却不敢说真话。在小组会上他先后作 了七次发言,直陈其弊。就是涉及毛泽东也不回避。 他说:“现在是个人决定,不建立集体威信,只建立 个人威信,是很不正常的,是危险的。”在庐山176号 别墅,那间阴沉沉的老石头房子里他夜不成眠,心急 如焚。他知道毛泽东的脾气,他想当面谈谈自己的看 法。他多么想,像延安时期那样,推开窑洞门叫一声 “老毛”,就与毛泽东共商战事。或者像抗美援朝时 期,形势紧急,他从朝鲜前线直回北京,一下飞机就 直闯中南海,主席不在,又驱车直赴玉泉山,叫醒入 睡的毛泽东。那次是解决了问题,但毛泽东也留下一 句话“只有你彭德怀才敢搅了人家的觉。”现在彭德 怀犹豫了,他先是想,最好面谈,踱步到了主席住处 ,但卫士说主席刚休息。他不敢再搅主席的觉。就回 来在灯下展纸写了一封信。这真的是一封信,一封因 公而呈私人的信,抬头是“主席”,结尾处是“顺致 敬礼!彭德怀”。连个标题也没有,不像文章。后人 习惯把这封信称为“万言书”,其实它只有三千七百 字。他没有想到,这封信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全党 也没有想到,因这封信党史而有了一大波折。这封信 是党史、国史上的一个拐点,一块里程碑。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