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作者: (德国)弗兰克·巴约尔|译者:陆大鹏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00
折扣购买: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
ISBN: 9787544754750

作者简介

弗兰克·巴约尔,生于1961年,德国历史学家,目前任职于汉堡大学历史系、慕尼黑—柏林当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第三帝国与大屠杀的历史。其他作品有:《大屠杀,公开的秘密:德国人、纳粹高层与盟军》、《汉堡的“雅利安化”》、《文明与野蛮:现代性的矛盾潜能》等等。

内容简介

有组织的自怜自爱与提携同党 总的来讲,这种象征意义的、修辞上的对牺牲的 描绘绝不仅仅是宣传的一个手段,而且与纳粹党内“ 老战士”的态度和自我认识非常相符,这的确令人吃 惊。彼得·默克尔在最早的一批关于早期纳粹党人的 心态的研究中已经指出,“老战士”们将自己密闭在 一个政治的、敌对主流社会的世界里,投射出对“体 制”的共同仇恨,表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的边缘感” ,其表现形式为:缺乏个人的安全感、顾影自怜、偏 执狂。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活跃的纳粹党人的社会流 动性非常惊人,大多数人都受到了挫折,这就更促进 了他们的固有心态。这种“社会矛盾”也使得很多纳 粹党人无法在社会中找到明确属于自己的环境,而是 在一定程度上生存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夹缝里”,就 像马蒂尔德·雅明从冲锋队干部和成员的例子中指出 的那样,因此特别容易受到纳粹党的团结口号的吸引 。仪式化的党组织生活不仅给党员们带来了一种集体 归属感,还给党的活跃分子们指明了他们的社会处境 的政治意义,尤其是活跃的纳粹党人成了共和国“体 制”的牺牲品,他们由于献身于纳粹“运动”,持续 地遭受虐待和打击。克里斯托弗·施密特在对纳粹党 “老战士”的生平所做的研究中,把这种将纳粹党人 视为牺牲者的观点(正是这种观点使得纳粹党演化成 了一个自怜自爱的政党)作了精妙的分析:“按照这 种描述,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因为是纳粹党员而在职场 或工作单位受到了歧视。特别是较年轻的和年纪较大 的人谈到了自己为纳粹运动所做出的‘牺牲’。讲述 自己生平故事者中有约30%的人认为,自己在一生中 遇到的经济危机是他们的纳粹党员身份造成的。其中 一部分人讲述自己在完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始终遭到 迫害和追踪,这已经接近了疯狂的妄想。”从这些故 事中也可以看出,“老战士”们已经把纳粹党官方的 观点和说辞牢记于心,滚瓜烂熟。 在“斗争年代”,这种对纳粹党员遭受迫害的描 述促进了“运动”中同志们的和衷共济,将党的活跃 分子们拧成了一股绳:而在纳粹党夺权成功之后,这 种观点更使得党员们充满了期望——简直是从世界末 日中得到拯救的希望。党员们因为自己的政治活动而 在共和国时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纳粹党掌了权, 将采取政治措施对这些党员蒙受的冤屈和苦难进行补 偿,对他们精神上的投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这就是 纳粹党的提携同党和任人唯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3年之后,纳粹党领导层就是用这种政策来满足追 随者们的期望。在党的节庆日上,官员们要承诺为“ 老战士”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每一个负责人都要确 保,不能让任何一个老同志生活上出现困难。……供 养老同志的物质条件必须筹措齐备。”鲁道夫·赫斯 在一次向纳粹党各省和县书记所做的讲话中提出了这 样的要求。 但是,1933年之后的提携同党和任人唯亲并非仅 仅源自于纳粹党人做出的牺牲和得到的“补偿”,而 是扎根于纳粹党运动的结构深层,在1933年以前很久 就已经成形。由于纳粹党没有体制化的利益表达和利 益平衡机制(它们是通过诸如讨论和表决等手段建立 起来的),尤其是完全缺乏党内民主和选举(它们是统 治权合法化和权力监督的重要元素),因此纳粹党运 动就变成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大杂烩,由各种派系和门 阀掺杂而成,既不受到任何权力监督,也不需要向任 何人负责。对一个党员的地位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他与 直接上级的私人交情,以及他在党内人际关系网中的 地位。私交和派系组成的党的次级结构比正式的组织 隶属关系和等级制更能决定党员之间的关系。P15-17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type: none; border: 0px; font-family: SimSun, Arial; line-height: 2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全方位揭秘纳粹德国腐败与反腐的历史<br/>填补纳粹制度史研究的空白<br/>徐贲作序,揭示极权体制下腐败的成因</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