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画(中国名城的经典面孔)

城画(中国名城的经典面孔)
作者: 章小溪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80
折扣购买: 城画(中国名城的经典面孔)
ISBN: 978780753708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昭寺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无数佛教信徒朝圣的地方,它不 是一座单纯的寺庙。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 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 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都在大昭寺举行,1995 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历史上拉 萨一直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是拉萨地理和精神 上的中心。从大昭寺的金顶上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 ,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 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它的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 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 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 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也都精美绝伦 。 还没有来到大昭寺,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酥油香气,这样似乎就 已经能感受到这里的宗教气息了。在大昭寺外,总能看到虔诚的信徒在亲 吻着经幡、抚摸着哈达,希望能为自己带来好运。大昭寺内,成千上万的 酥油灯跳动的火苗组成了一面面耀眼的灯墙,负责照看它们的藏族姑娘不 停地在快要熄灭的灯里面加着灯油。寺庙外,永远有衣衫褴褛、满脸神圣 、磕着长头的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虔诚地参拜转经。他们沧桑的身影 ,成为了拉萨最珍贵的人文风景。 很多来到拉萨的外国人都惊异于这种类似于苦行的朝拜方式,但是, 这些都不能阻止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 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 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 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 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 在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 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 真宝言”。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 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 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 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 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在拉萨的萨嘎达瓦节期间,信徒们的虔诚达到了顶点。按藏传佛教传 统,萨嘎达瓦节期间是佛事活动频繁的“佛月”。相传藏历四月是佛祖释 迦牟尼诞生、得道和圆寂月,因此,在这个月,信徒们要以转经为主要内 容进行纪念活动。转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活动,即围绕着某一特定路 线行走、祈祷。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拉萨则以释迦牟尼 佛为核心进行转经活动。转经一圈为圆满,沿佛殿四周的转经甬道转经一 圈为“朗廓”,是内圈;绕大昭寺转经一圈为“八廓”,是中圈;绕大昭 寺、药王山、布达拉官、小昭寺转经一圈为“林廓”。 因为佛祖有云:“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事之功德。”因此拉萨所有 的僧俗民众在萨嘎达瓦节期问都开始不杀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 供佛。为期一个月的纪念活动在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从凌晨3点开始,虔 诚的朝佛者就踏着月光上路了。拉萨的转经路分为3条,都以大昭寺为轴心 。清晨7时30分,大昭寺向朝佛者开放,城里城外的藏族民众先后从四面八 方涌向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的大昭寺,沿释迦佛殿回廊转经,进行“朗廓 ”。转经人群离开寺内,再环大昭寺绕行一周,进行“八廓”,意为“中 环行”。这是一条整齐的石板路,路两边店铺林立。最长的转经路是环布 达拉官、药王山、功德林、龙王潭、小昭寺等绕行一周,进行“林廓”, 全长约8千米。P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