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精)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现供职于《成都*报》副刊部,《中国**地理》《南方**》等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国旁白》《唤醒纵目神》《纵目神时代》《金沙》《古城旧事》等专著,《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于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十年300本”精品书。
内容简介
桥梁善良的回响 与成都平原的许多城市一样,广汉诸水环绕,翻 开嘉庆《汉州志·地舆记》,从东到西,由北向南, 绵阳河、石亭江、白鱼河、石滚河、上龙河、下龙河 、分水河、黄土河、**河、小石河、马牧河、濛阳 河、白土河、清白江缓缓流淌过汉州。水孕育了文明 ,带来了丰盛的物产,自然也催生了桥梁。 从北城门往北,沿途经过金雁桥、沉犀桥、和顺 桥,西城门外是通往成都的官道,沿途分布着桂花桥 、石锦桥、西城桥、姚景桥,此外慈恩桥、罗经桥、 白鱼桥、众成桥也沟通着南来北往的百姓、商贾、僧 侣、文人、脚夫。营造学社在广汉走访了慈恩桥与众 成桥,以及三水镇一座不知名的龙桥。三座桥各具特 点,一座木廊桥,一座石拱桥,一座石梁桥。 广汉桥梁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汉代。2007年 2月,小汉镇柳林村村民在石亭江边放牛时发现一个 汉代铁桥墩,上小下大,高115厘米,底部直径55。1 厘米,顶部51厘米,四周铸有篆书铭文四行: “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卌五石太始元年造。”太始 年号在中国历**出现过四次,分别为西汉武帝刘彻 、十六国前凉张玄靓、南朝侯景、渤海简王大明忠。 后三个割据王朝都不太可能在广汉造桥,西汉年间, 广汉郡郡治曾设在雒城,桥墩应该是此时铸造的。汉 代一石约30千克,据此推断,桥墩重约1。35吨,这 是中国迄今年代*早、规模*大的汉代铁铸件。 雒江即今石亭江,经过搜寻,考古工作者在江边 发现了29块外范残片,其中八块有字,分别为“雒” “郡”“广”“江”“重”“年”“卌”“五”,可 以拼凑出“广□郡”与“雒江”等信息。据考古工作 者推测,这座汉代古桥可能为浮桥,铁桥墩是江中地 锚,不仅维系桥梁主缆,也用来牵辍舟船。 《历代汉州志》中有不少桥梁的记载,诸如灵公 桥、罗经桥、白鱼桥、金雁桥、西成桥、镇宁桥等。 几乎每座桥背后,都隐藏着官员与善人的故事,这其 实也是桥梁史的缩影,中国古代的桥梁,或由官员贤 达倡议,百姓捐资;或由善人信士出资,主持维修。 广汉城外十里有条白鱼河,古来无桥,行人往来 皆赖舟渡。年逾六十的老夫人余氏,目睹行人渡船之 苦,遂动了修桥的念头。州人对她的行为颇为不解: “徒杠舆梁,有司之责也。尔一妇女,何敢掠美?” 余氏不为所动,联合贾茂仁、王拔凤、王文涛等人, *终修成白鱼桥。 城东北五余里的灵公桥时常被水冲坏,道路也由 此*阻,乡民涂翁慷慨捐出“白金八十两,食石二十 石”,并与石匠一同前往金堂峡口取石,历经数月得 条石百余根,重修灵公桥;罗经桥在三水镇石坡山, 由州人罗经出资修造,历时二百四十*完工,乡人感 其善行,作谚云:“赞念福生,福生则有无穷之美, 美则嗣续昌欤,家道康欤,田蚕利欤,六畜藩欤”; 三高桥在李施庙前,州人来庙祭拜者众多,居士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