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课堂策略](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1212/02/20241212024313479.jpg)
出版社: 教育科学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55.32
折扣购买: 差异教学课堂策略
ISBN: 9787519140632
华国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指导专家。曾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全国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全国差异教学联盟理事长。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特殊教育、数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创立了差异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多年来著作(含合著)三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差异教学论》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差异教学策略》入选“国培计划”推荐课程。
设计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所谓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是指教学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应从学生差异出发,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由学生自主选择。 一、以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为依据 在一个班级中要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有三个基本途径:一是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二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三是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同一班级学生采用不同教材,学习不同内容,对于我国班额比较大的情况,显然是行不通的(少数边远山区学生数很少的小班例外)。而“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虽只用了一套教材,但由于进度不一,很快就会造成同班学生学习内容不一样。他们需要不同的教学辅导,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由一个教师来承担这样的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一个班级中照顾差异的、明智的教学策 略,应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当然,同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也完全一样,可以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组织,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使水平高的学生在一般水平上得以提高。同时,加强辅导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基本要求,跟上一般的进度。 调整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各科课程标准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及一般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的,对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我们调整教学内容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要求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既要体现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又要体现学生的差异。对班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应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要随之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实现课程标准和要求的重要载体。但即便使用多样化的教材,也难以保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农村的学生对教材中去供销社 买化肥的情节内容不难理解,但城市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保证教学要求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状况,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有些小学生很聪明,但学习长度单位、时间单位时却发生困难。究其原因是经常在家独自玩玩具,和其他同学在外游玩少,对时间和长度缺少体验,从而造成学习困难。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如先教一般三角形,再按角的大小,分化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 我们尤其要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这些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如同样是视力残疾学生,低视生一般可通过助视器采用明眼文字进行学习,而盲生则要学习盲文。盲生也不是千人一面,盲生中失明时间的早晚,残存视力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效果。6 岁后失明的盲童,脑中储存着不少视觉形象,教师的语言能勾起他们原有的视觉记忆。这同先天盲生不一样,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也应不一样。 三、跨学科融合,与现代科技结合 内容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尽可能沟通、融合相关学科内容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它们内在的联系,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教师应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其和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开放性内容的安排,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水平。 四、学生差异资源的利用 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他们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完全一样,这本身就是重要的差异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程向阳认为学生差异资源具有潜在性、不确定性、丰富性等特性。潜在性指差异资源的存在形态、结构、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它不是现实的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作用和教育价值。不确定性指差异资源的概念内涵清楚,外延宽泛、不甚明晰。不同的主体对差异资源理解不尽相同。差异教学资源的不确定性增强,使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价值的实现。充分利用教学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随机性和创新性,凸显了差异教学的生态资源观和教学智慧观。丰富性指差异资源的“客观状态”的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由此而引起的差异教学的形式也是多样性、多元化的。资源的丰富性特征构成了动态的、生成性的“生态环境”。教师设计开放可选择的学习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并根据学生差异资源的特点, 科学地进行开发利用。 教学反馈的要求和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反馈的作用,要满足反馈的基本要求和促进反馈机制的形成。 一、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 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有及时性、大面性和真实性。 1. 及时性。只有及时了解教学的反馈信xi,并据此对教学做相应调整,才能让教学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学习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反馈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即时性的要求。尤其应重视课初的评价、教学的关键环节的评价和一节课要结束时的尝试性评价。 课初的评价,主要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的知识技能的准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间差异的水平。笔者曾听了几节关于时间认识的现场课,教师几乎都是按教材内容顺序,从认识时针、分针、钟面开始一直讲到认识各种时间。殊不知现在许多小学生上小学时都已戴了手表,许多家长早已教过子女怎样认识时间,当然也会有一些学生上课前不认识时间,这种不考虑差异的教学,又怎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呢?如果课初教师通过反馈,调查一下学生知识准备情况,就不会再去那样传统教学了,而是重点帮助那些不认识时间的学生,让其他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教学的关键环节往往会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在关键环节教师必须重视反馈和评价,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掌握如何,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困难,教学需不需要调整。例如,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分数的概念是关键内容,学生是否掌握至关重要,应当在教学中反馈这方面的信xi。再如,在 11 ~ 14 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将10根小棒捆在一起是关键环节,教师应检查每个学生是否都已捆好,特别是那些困难生是否需要帮助。 一节课即将结束,为了解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巩固练习前可以进行尝试性练习,从而反馈学习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补救。教师应有意识地让代表班上、中、下水平的学生上黑板板演或检查他们的作业,看是否掌握。笔者在听课中常发现,这时教师往往让班上的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板演,这样反馈的信xi并不能说明全班学生学习的效果。 2. 大面性。差异教学追求的是教学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匹配,当然教学的反馈也应是大面积的,要反馈评价每个学生。扬州市一位教师在教学计时器的创意应用时,对该课每个环节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打分,大面积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比讲解。当遇到实际情况与教学预设不一样时,就对教学进行调整。例如,在讲到一键控制计时器开关时,正常情况下学生应当能写出“如果……则……”的结构,但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没有想到,立即就对教学进行适当调节,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同时对于“非”运算,教 师也进行了引导。 有的教师只通过个别提问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但这样反馈的面是不够的。当然也应当看到,处于两头的学生往往是反馈评价的重点,因为他们在班集体学习中常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另外,教师要根据反馈的目的和时机选择对象。例如,为了解某问题全班学生是否都已掌握,只要提问困难学生就可以了,如果他们掌握了,全班同学自然也就掌握了。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创造大面积反馈的方式方法,如同桌同学相互矫正,再反馈给教师,以及使用反馈牌等。 3. 真实性。反馈的信xi只有是真实的,它才能成为评价学生和调节教学的依据。因此,反馈的信xi要真实可靠。笔者常发现,当教师公布了正确的答案后,让作业正确的同学举手,有的学生明明作业错了,碍于面子也举了手,其实教师如先不表态正误,让不同结果的学生先分别举手,就会减少不真实的 情况。 二、教学反馈的机制 差异教学反馈有下面两种机制。 1. 多向反馈的机制。反馈是双向的和多向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学的信xi,学生也要了解教师指导的信xi,以及对他的评价。学生与学生间在共同学习互助中也在不断传递反馈信xi。学生在获取反馈信xi的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指导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学会从教师或其他同学那里获取信xi,同时也将自己的学习信xi反馈给教师或同学。 获取信xi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如提问、作业、讨论,甚至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中,教师都可以捕捉反馈信xi。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有效的反馈方法。例如,让学生出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反馈牌,以示不同作业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教师一眼就能看出谁的作业错了,这比那种齐声回答作业的结果,效果更好。再如,设计分层检测卡,促进学生自我反馈评价等。上海市一所小学开展“及时反馈评价”的研究,形成了课堂反馈评价的基本操作过程和方式,让学生利用 IRS 互动反馈技术上课。学生人手一个遥控器参与学 习、选择答案,只要按下手中的遥控器,学生的选项就会显示出来。全体学生平等地、平和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在课堂上“不表现、忘了表现、过于表现”的问题得以解决。 2. 不断深入的反馈机制。教学反馈不只是反映表面信xi,如齐声回答“是”“不是”等,而应了解一些本质的东西,不断追问是怎么想的;不只是反馈学习的结果,更应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例如,采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这让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效。要了解学生阅读时,怎样做到理解性的阅读;解数学题时,学生是如何审题的,又是如何透过情境把握数量关系,他们又是怎样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等等。反馈双方也可以相互质疑问难,促进反馈的深入。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2022年,我国开始新一轮课改,也要求“开展差异化教学”。 本书回应中央文件要求与课改关注,面向新课标课堂教学实践,用50个案例阐述差异教学的思想理念,构建可操作的、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对一线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